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也必须看到,工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突出,原有依赖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工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势在必行。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实现经济低碳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低碳经济能够在满足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实现经济低碳转型的主战场。为了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尽管工业粗放的发展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但是已经开始了向绿色低碳的艰难转型。然而相对于十八大提出的工业化任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业低碳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实现中国工业由粗放的增长模式向低碳发展转型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少工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走绿色集约化发展道路。与此相应,在考虑碳排放约束条件下,本文对工业经济发展绩效进行研究着重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碳排放的角度,构建了全要素Malmquist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指数,对投入和产出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碳排放水平在研究期间的变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二是在共同前沿框架下,利用方向距离函数构建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对地区间的技术差距以及碳排放潜力进行了研究。基于全要素分析框架对碳排放约束下的工业经济绩效进行研究,将为制定工业节能减排政策,探索工业低碳转型路径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鉴于部分研究数据在统计口径上存在的差异,本文将所用到的相关数据调整至全部工业口径,构建了尽可能准确的1995-2010年省级工业面板数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工业碳排放与工业发展状况以及工业经济绩效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工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工业的粗放发展势头得到了遏制;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等经济绩效指标在研究期间明显改善;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工业碳排放关系的定性分析显示三十个省份工业分属三个不同的低碳转型阶段;运用生产理论分解方法对工业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技术进步与创新是推动工业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但是技术效率总体上表现为退步,未能减缓工业碳排放的增长。其次,通过构建全要素Malmquist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指数,从非意愿产出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对中国工业经济绩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工业碳排放绩效在研究期间获得改善,且这一改善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改进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改进幅度最小。运用面板分析模型对工业碳排放绩效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工业发展水平、工业规模结构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改善有显著正面影响,要素禀赋结构和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环境规制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来看,每个变量对三大区域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程度及方向存在地区差异。再次,在共同前沿和组前沿概念框架下,本文构建了碳排放约束下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对地区间的技术差距以及潜在碳减排变化及其来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工业依靠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仍没有改变,低碳转型道路任重而道远。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对产出的贡献份额在区域及省际之间差异巨大,表明不同地区工业处在低碳转型的不同阶段。技术差距分析表明,纯技术追赶效应明显,实际生产技术与潜在生产技术差距变小;前沿技术进步的速度小于实际生产技术进步的速度,组前沿与共同前沿之间的技术差距带变小。潜在碳减排分析发现,全国及三大区域的潜在碳减排量表现为逐年上升,潜在碳减排量年均增长率高于工业实际碳排放年均增长率;东部地区潜在碳减排量主要受管理非效率的影响,而中、西部地区潜在碳减排量主要由于技术差距导致;但是由于工业生产技术地区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技术差距导致的潜在碳减排量在总的潜在碳减排量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减少。最后,本文研究认为,虽然考虑碳排放的中国工业经济绩效在研究期间有所改善,但是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必须增强技术创新,推进传统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实施地区差异化的减排政策,采取市场化的手段等措施,加快工业低碳转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