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蕴含了和谐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是和谐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和谐社会崇尚和谐的理念与思维,这无疑为传统“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文首先分析了和谐社会与传统“和”文化的关系,然后对传统“和”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作了研究,同时对传统“和”文化的生存境遇与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对论文选题的意义、当前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指出:在“和为贵”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系列贵和求和的理念与思维方式,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经过梳理以前的研究成果,认为关于在和谐社会如何借鉴利用和发展传统“和”文化的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尚需要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论文着重研究如何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和”文化。论文第一章从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入手,探讨了和谐社会与传统“和”文化的关系。指出:和谐社会的内涵在于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中国传统“和”文化为此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概括地讲,传统“和”文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合太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追求;二是和而不同、合二为一的辩证法;三是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四是厚德载物、仁爱天下的处世哲学;五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传统“和”文化中蕴含的这些理念与思维,均可以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所借鉴。论文第二章从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出发,对传统“和”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从中挖掘出可以用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精华成份。本章从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三个方面展开。在人际关系方面,传统“和”文化中有以“和为贵”的重要理念和差异共存、矛盾和解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形成了仁、义、礼、智、信、忠、孝、恕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际和谐的道德准则。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古人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有相当多的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的表述,并且阐发了大量爱民利民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传统“和”文化中有天人合一思想,富有仁爱精神的生态伦理思想,也有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和措施。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和”文化合理成份的同时,也对其中的糟粕进行了批判。论文第三章对传统“和”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统“和”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其社会主义属性又决定了其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和谐的共同追求是传统“和”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前提,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则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文化兼容并蓄的品格及其发展历史表明其能够吸收利用人类文明中的一切精华理论,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开放特性则保证了两者能够相互吸收、相互利用,共同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传统“和”文化合理成份的作用,谨防其消极成分的渗入。在此前提下,马克思主义与“和”文化可以进行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结合。论文第四章对传统“和”文化的生存境遇与发展路径进行探讨。传统“和”文化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传统“和”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指导,和谐社会为传统“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应用传统“和”文化指导和谐社会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抓住历史机遇,找到合理的路径使传统“和”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继承与发展传统“和”文化,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尽快完成传统“和”文化的现代转型;充分发挥传统“和”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进行综合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传播传统“和”文化。结束语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对弘扬传统“和”文化的重要意义做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