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研究

来源 :王晓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yygyds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网络安全已成为世界面临的重大非传统安全威胁。虽然国内外已就该问题展开探索,但相关研究尚需深入与丰富。本文聚焦于中国-东盟地理空间,试图通过研究区域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和已有的区域合作治理实践,探寻完善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的路径。文章的理论价值是,以国际政治学为基础,综合运用非传统安全理论、全球治理理论、国际机制理论、区域安全合作理论等理论工具,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问题,系统总结其具体表现形式,阐释了区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联系,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研究在区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研究中得以充实、发展和完善。文章的现实价值是探寻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优化路径,为区域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服务,为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沿线治理非传统安全问题提出建议。本文认为网络空间是国家疆域的新拓展,网络空间的利益是国家利益的新延伸,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治理的新维度,提出区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是中国-东盟安全合作新领域新路径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把区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理解为:在一定地理空间中,针对共同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由区域内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以国家行为体为主)共同展开双边与多边安全合作治理行动,回应各国安全利益需求,实现治理目标过程的总和。认为区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网络安全治理领域的生动实践,突破了传统“零和博弈”闭环,展现出一种动态、包容、全面、合作的、“和合主义”式的先进治理系统,其可有效化解和消除中国-东盟当前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与威胁。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辨析了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和信息安全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讨论了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明确了相关核心概念在本文中的定义。其次,文章从非传统安全理论、全球治理理论、国际机制理论、区域安全合作理论的角度,讨论了网络安全合作治理与中国-东盟区域安全的内在关联,并搭建了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研究的理论框架。得出的结论是:在复杂的网络安全情势下,中国-东盟各国已经深刻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达成了合作治理是解决当前区域面临网络安全问题有效路径的共识。网络安全合作治理体系中,安全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共存共生的。第二章梳理了中国-东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与应用现状。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东盟各国的经济、社会进步,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网络安全问题。总体上,中国-东盟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集中于经济网络安全和社会网络安全两个领域。此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网络间谍、网络宗教渗透活动等新问题日益凸显,这些新问题不仅对各国国内网络安全构成严重危害,也对区域网络安全产生巨大威胁。第三章按照起步阶段(1997-2002)、发展阶段(2003-2016)和提升阶段(2017至今)三段,分析了中国-东盟的多边、双边网络安全合作治理实践。在起步阶段,主要针对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信息保护领域展开了安全合作治理。在发展阶段,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应对网络恐怖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网络安全合作治理重点。在提升阶段,中国-东盟对电子商务、CII等新兴网络技术与设施的安全保护等共同面临的新安全问题展开了合作治理,并取得积极进展。此外,本章还从合作治理效益和存在问题与挑战两个层面对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的总体样态作了分析。第四章讨论的核心是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问题与挑战之成因。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空间有效性因素主要集中于区域各国网络安全利益需求的差异,合作治理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非对称性,合作治理的维度存在“安全化不足”和“超安全化”的双重泛化等问题,此其一。其二,战略互信难题是长期困扰网络安全合作治理走向深入的重大挑战。战略互信层次不够、南海问题与中国威胁论以及东盟内部出现的安全内向化影响,共同构成区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战略互信匮缺的困境。其三,美国为首的域外大国介入与干扰,严重影响和妨碍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顺利展开,内外因素的交织叠加,限制了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有效性。其四,合作治理机制碎片化、专业化程度不深等亦阻碍了中国-东盟共同推动区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从低层级向高层级的跃升。其五,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能力匮乏,具体表现在合作治理的战略供给不足、治理技术失衡、合作治理法律化进程缓慢等方面。针对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实践暴露出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对其成因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紧扣面临的网络安全压力和安全利益需求,本文第五章坚持国家网络主权平等、精准标定各国安全利益交集、适应治理环境变化、倡导互信共治方略、协调统筹内外因素、科学划定合作治理维度等原则,提出了锚定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基点”,打通合作治理“堵点”的优化思路。同时,还从增强和提升合作治理机制的完备性、破除机制体系碎片化;强化合作治理战略供给能力、技术能力、人才培育能力、国际法律供给能力和网络安全文化能力等方面,为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短板”的补齐以及“新动能”的聚集提出了具体建议。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治理,不仅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亦可服务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并为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非传统安全问题治理提供解困思路和经验模板,促进沿线国家安全与区域安全有机互动与衔接,推动非传统安全问题治理逻辑从零和博弈到合作共生的升华,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
其他文献
波纹钢腹板组合框架是一种新型的组合结构体系,具有承载力高、经济性好、施工快捷等优点,在厂房、冷库等建筑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由于钢管及波纹板外露,导致在火灾作用下结构极易发生损伤甚至倒塌,发生人员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对此类结构的抗火性能缺乏必要的研究,对结构的耐火能力尚不清楚,因此,深入开展在火灾高温下波纹钢腹板组合框架抗火性能研究,建立相应的抗火设计方法,确保该类结构在火灾下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
学位
污水中磷资源丰富,从污水中回收磷,不仅能缓解磷矿资源的短缺,还能有效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本研究利用工业废弃物粉煤灰与高磷吸附量的CaO2,通过表面沉淀法进行负载,制备出一种能高效除磷、回收产物可作为土壤改良剂的纳米过氧化钙负载粉煤灰复合材料(CaO2@FA)。本研究主要探讨CaO2@FA复合材料的合成以及对污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效果,最后将回收材料作为土壤改良剂施用土壤后的利用效能。本研究对CaO
学位
历史地震资料表明,建筑结构在经历主震作用后不出现余震的可能性较低。目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我国都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标准,此标准仅考虑了单次地震而忽略了余震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布局高层建筑群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地震带来的灾难程度较以往更为严重。因此,控制地震带来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地震易损性分析是地震风险评估的其中一部分,主要表征建筑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发生不同破坏状态的可
学位
大直径桩因其具有较高的承载力、较小的沉降量、自身刚度大能承受更大的荷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各类基础工程中。大直径截面尺寸较大,在动荷载下不可忽视波的三维波动问题,本文进行了考虑桩身三维波动效应下大直径桩-土模型研究,建立了合理的桩身、桩侧土、桩端土动力相互作用模型,通过理论解析计算、ANSYS/LS-DYNA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进行动力模型的研究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学位
内置轴向屈服板的双层方钢耗能支撑是一种新型耗能支撑,耗能构件为屈服板,约束构件由内部传力方钢和外部传力方钢组成。耗能支撑在轴力作用下总存在相互平行的两个面的耗能板在承受拉力,与之垂直的另两个面的耗能板承受压力,无论在支撑受压或受拉时,总有两块耗能板受拉,从而利用钢材良好的受拉性能。这种耗能支撑端部没有薄弱部位,不会发生端部破坏,能够避免支撑在受压时发生失稳破坏,充分利用钢材的抗拉性能。全文通过试验
学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轻质高强的建筑材料越来越受重视。钢骨轻骨料混凝土梁结合了钢骨混凝土结构和轻骨料混凝土结构的优点,不仅强度高、工期短,而且抗震性和耐久性好,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文对钢骨轻骨料混凝土梁进行受剪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钢骨轻骨料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相近,受剪跨比和轻骨料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在集中荷载的作用下,钢骨轻骨料混凝土梁的受剪承载力随着剪跨比的
学位
梁系构件为刚架结构的基础构件,在工程结构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建筑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由于对梁系构件和刚架结构振动特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近年来对梁系构件和刚架结构固有振动特性分析方法较多,但这些分析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只能计算特定边界条件的问题;计算过程繁琐,而且最终所求得的解析式不是闭合解的形式。而利用逐段梁叠加法表示梁系、刚架的位移函数,处理任意弹性边界条件及节点的耦合情况。
学位
构件连接件的质量关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和安全。灌浆料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最常用的一种材料,其在灌注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会产生随机缺陷,并直接影响连接件和结构的抗力性能。本文首先提出了灌浆料三维随机缺陷建模方法,其次开发了能够考虑灌浆料损伤因子与应变率关系的改进的CDP模型(modified CDP model,MCDP),建立了能够考虑灌浆套筒随机缺陷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分析模型,研究了随机缺陷
学位
工程事故发生率的不断提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使得结构健康监测备受瞩目。作为结构健康监测的核心,结构损伤识别为评估结构状态,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有效规避风险提供了依据。结构损伤识别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多聚焦于结构的模态分析,而基于波动理论的损伤识别方法受到的关注较少。基于模态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污染而导致识别精度低甚至损伤误判,基于波动理论的损伤识别不仅能够
学位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老年心肌梗死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集束化护理干预,2周护理后评估患者效果,并从自我管理水平、依从性与满意度角度分析该护理方法效果。结果 观察组2周护理后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自我管理技能和自我管理责任感评分高于对照组(P<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