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秦岭位于秦祁昆成矿域,西南部为夏河-崖湾印支-燕山期金-汞-锑成矿带,东北部为甘加-漳县燕山期铜-金-铅-砷-钨-锌-铁成矿带。区域地层总体分布方向为西北,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由北向南依次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古近系和第四系。岩浆活动以中酸性侵入为主,呈NW向,西窄东宽,分布于下卡加-美武、德乌鲁-阿姨山地区。明显受控于区域构造。岩性主要由石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组成,少量为花岗闪长岩。德乌鲁岩体U-Pb同位素年龄测定为239.2±3.2Ma,属印支期。矿床根据地表揭露及钻探控制了解,地表含铜矽卡岩带仅在矿带中部少量出露,矿石类型主要为裂隙充填的脉状矿石和矽卡岩型矿石,围岩均受到接触变质的影响,但程度各不相同,同时还存在热液蚀变现象。综合论述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物共生、矿物结构特征、赋存状态和交代作用。在全面研究成矿地质作用(大地构造位置、地层、侵入岩、容矿围岩、容矿构造、矿床成因、成矿时代等)、矿化特征后,归纳总结主要成矿要素,成矿元素可分为三类:必要的、重要的和次要的。通过总结主要成矿要素,初步建立了德乌鲁铜矿综合找矿模型为:碳酸盐岩建造+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化、角岩化、大理岩化、绿帘石化等+Cu、Pb、Ag、Zn元素异常组合。德乌鲁花岗闪长岩携带较丰富的Cu、Au、Ag、Pb、Zn等成矿元素,为德乌鲁铜矿的形成提供了首要的物源条件。富含矿热液的岩浆沿断裂带侵位于二叠系砂、板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地层后,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形成岩石的元素首先结晶形成“德乌鲁花岗闪长岩主岩体”,并与围岩(板岩、砂岩、灰岩等)接触,发生双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角岩等岩石。在岩体冷凝成岩过程中,含Cu的热液交代围岩形成矽卡岩型铜矿化(刘升有,2015)。部分热液发生富集沉淀,形成了“热液型”铜矿脉。氧化矿物如孔雀石、蓝铜、褐铁矿等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与二叠系海相碎屑岩或内生岩的接触部位,是直接找矿标志。北西西和北东向区域断裂打开岩浆上侵通道和岩体侵位空间,,印支期的中酸性岩浆侵入交代围岩,矿体主要产出于侵入岩的内外接触带以及次级的断裂构造带中。进而由于中酸性岩浆侵位,形成了以矽卡岩型为主的铜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