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步从食物短缺匮乏的年代过渡到了食物品种丰富的现代,与此同时食物不在局限于本身作为解决温饱的基本属性范畴,而更多的体现其作为商品的价值属性,所以体现食物商品价值属性的专有名词“食品”应运而生。在食物总量得以保证和食品品种推陈出新的前提下,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食品的安全、色泽、口感和品质上,而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阜阳奶粉”到“三鹿乳粉”、从“瘦肉精”到“苏丹红”、从“染色馒头”到“毒大米”、从“地沟油”到“毒胶囊”从“毒豆芽”到“甲醛白菜”,我们的食品安全饱受争议,一次又一次的成为新闻头条和大众媒体的焦点,不可否认食品安全问题已被推到了当今时代的风口浪尖。这不仅是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的问题,同时也是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问题。从食品安全链条来看,监管部门与食品源头、生产、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中责任主体是密不可分的,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食品安全监管为政府责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而忽视了社会组织、消费者个人、新闻媒体等主体作用,作为个体的消费者相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来说仍然更加注重食品的价格,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更是无视食品质量安全,进而造成国内整个食品市场道德缺失、诚信失范的恶性局面。基层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广大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小、散、乱”的现象尤为突出,农村食品安全一直是食品监管中的一个软肋,随着食品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同时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也是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难点和重点。所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应由基层着手,解决基层食品安全问题,关键是构建符合农村食品生产、经营、消费的“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同时利用多种媒介、渠道、平台、讲座等活动提高食品安全知识的社会知晓率。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做好农村的食品安全工作,研究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势在必行。基层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成效与否关系到广大基层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甚至全社会的长治久安。为切实履行好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着力构建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为基本原则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对基层食品安全现状进行研究,并从规制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于确保群众饮食健康、推进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新常态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食药监管体系改革、构建美丽幸福乡村和社会治理创新等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