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仍然是困扰心胸外科手术的难题,有关其防治措施的研究尚未获得理想进展。麻醉药物的应用是围手术期的重要环节,已有研究发现卤族类吸入性麻醉剂预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仍有争议,有关其后处理作用的研究较少,所以深入研究常用卤族类吸入性麻醉剂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大鼠原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异氟烷、七氟烷预处理及后处理的肺保护作用,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麻醉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麻醉药物脏器保护作用的深入研究开辟思路。方法:SPF级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6组(n=30)。①假手术组(C组):开胸游离左肺门后,未予阻断;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左肺门45min,而后松开血管夹形成缺血再灌注;③异氟烷预处理组(ISO-Pre组):持续吸入1MAC(1.4%)异氟烷30min后,阻断左肺门45min,然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④异氟烷后处理组(IS0-Pos组):阻断左肺门45min,在恢复灌注同时,以麻醉机吸入1MAC异氟烷30min;⑤七氟烷预处理组(SEV-Pre组):阻断前吸入1MAC(2.1%)七氟烷30min;⑥七氟烷后处理组(SEV-Pos组):在恢复灌注同时,以麻醉机吸入1MAC七氟烷30 min。各组均于再灌注0min、30min、60min、120min、240min共5个时点分别处死动物6只,留取动脉血、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标本,测定动脉血氧分压,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蛋白含量,肺组织髓过氧化酶、细胞因子TNF-α、IL-1、IL-6的浓度和细胞凋亡指数,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TNF-α、IL-1、IL-6和表面黏附分子CD11b、CD31、CD54和CD62L的表达变化;并行光镜、电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I/R组、ISO-Pre组、ISO-Pos组、SEV-Pre组和SEV-Pos组均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明显的肺损伤变化,动脉血氧分压下降,肺组织MPO,TNF-α、IL-1、IL-6,细胞凋亡指数,以及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蛋白含量均明显增高,INF-α、IL-1、IL-6和表面黏附分子CD11b、CD31、CD54和CD62L的表达增加。与C组、I/R组相比,异氟烷组和七氟烷组各项观察指标在不同时间点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异氟烷组和七氟烷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病理切片显示,I/R组肺泡和肺间质内白细胞聚集成团,肺泡结构破坏,间隔增宽,肺泡腔严重出血水肿,肺损伤较异氟烷组和七氟烷组更加严重。透射电镜也显示I/R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板层小体空泡化,线粒体结构破坏,其改变与异氟烷组和七氟烷组存在差异。结论:卤族类常用吸入性麻醉剂—异氟烷、七氟烷预处理和后处理均能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确的肺保护作用。其对再灌注后肺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粘附与迁移,降低肺组织细胞因子TNF-α、IL-1、IL-6的表达与释放,下调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黏附分子CD11b、CD31、CD54、CD62L等的表达,进而减少PMN在肺内炎症部位的聚集,降低肺组织的通透性,减少肺组织细胞-特别是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凋亡而实现的。不同的卤族类吸入性麻醉剂—异氟烷与七氟烷,不同的处理时机—即预处理与后处理,其所产生的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大致相似,推测可能是通过相似甚或相同的作用机制发挥肺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