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孔表情的表达和识别是人类和非人灵长类所特有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进化和社会学意义。面孔表情不仅能够反映自身的情绪状态,也具有独一无二的交流功能。我的工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对正性和负性情绪面孔的加工进行了比较,并对情绪面孔加工的脑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第一部分工作围绕迫近声音刺激和情绪面孔的关系展开。迫近刺激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内在生物学意义的预警信号。相对远离刺激,迫近刺激更容易被知觉到,并且具有更强的加工优势。我们的工作发现迫近声音相对于远离声音等其他声音刺激,能够显著地易化对负性情绪面孔的知觉,而对正性情绪面孔和非情绪面孔目标的知觉没有显著的影响。有趣的是,迫近声音刺激对中性面孔的处理也有明显的加快作用。我们的结果证明了迫近刺激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假说,同时说明与危险刺激相关的信息加工不依赖于刺激形式。
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采用tDCS(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技术分别刺激右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DLPFC)和初级视皮层(primaryvisualcortex,V1),对情绪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当正性电流激活右侧DLPFC时,能够选择性地易化对正性面孔的加工,而对负性面孔加工基本没有影响。而激活初级视皮层对情绪面孔相关的任务有一定易化作用,但在不同情绪面孔之间没有差异。我们的工作第一次采用tDCS技术证明情绪面孔的加工和右侧DLPFC,V1的功能有密切关系。结果支持对情绪面孔信息的加工在大脑中是分布式的加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