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鮈亚科(Gobioninae)吻鮈属(Rhinogobio),是长江上游特有的小型底栖鱼类,通常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1]。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逐月在长江上游宜宾至万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样本547尾,对其基础生物学特征,生活史以及资源量进行了研究,并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弄清圆筒吻鮈生物学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以期为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保护及合理应用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耳石、鳞片、脊椎骨及鳃盖骨均有年轮特征。采用耳石作为圆筒吻鮈的年龄鉴定材料;鳞片轮纹存在缺损或碎裂,影响年龄判读;脊椎骨起始年轮较难判定;鳃盖骨轮纹不明显。鳞片及脊椎骨作为辅助年龄鉴定材料。2.长江上游圆筒吻鮈由1~7龄,共7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优势龄组为2~4龄,占总数的79.89%。平均体长为180.79±10mm,优势体长组161~250mm,占总数的76.79%。平均体重为78.27±13.58g,优势体重组为50.1119.4g,占总数的73.61%。3.圆筒吻鮈体长与全长的关系为:LT=1.1085LB+12.976(r2=0.910,n=547),圆筒吻鮈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8×10﹣6L2.9772(r2=0.955,n=547,F=6974.36,P<0.01);体长与耳石半径关系式为:L=8×10﹣4R2.149(r2=0.945,n=547,F=435.51,P<0.01);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的生长方程为:Lt=389.37(1﹣e﹣0.177(t+0.739)),Wt=515.26(1﹣e﹣0.1772(t+0.739))2.977;渐进体长L∞=389.37mm;渐进体重W∞=515.26g;生长参数K=0.187;初始年龄t0=﹣0.7389龄;拐点年龄为ti=5.44龄,该拐点年龄所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Li=258.59mm,Wi=151.09g。4.圆筒吻鮈所摄食的饵料生物包括藻类、枝角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水生昆虫和桡足类等,另外部分肠道内含有泥沙和木屑。全年摄食,主要食物为藻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从数量百分比看,藻类和软体动物居多(93.12%),从重量百分比看,藻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占主要(78.38%)。初步判定圆筒吻鮈为底栖杂食性鱼类。5.圆筒吻鮈繁殖群体性比为♀:♂=1.39:1。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166mm,对应年龄为2.31龄;初始性成熟年龄为2.73龄,相应体长为186.4mm。圆筒吻鮈的成熟卵径为0.83~1.65mm,相对怀卵量为19.32±4.51(15.14~23.26)粒/g,初步判断圆筒吻鮈的繁殖季节是6月至9月。6.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与已知13种生活史类型鱼类参照对比,判断圆筒吻鮈属于r选择类型鱼类。7.长江上游圆筒吻鮈的总死亡系数Z=1.419,自然死亡系数M=0.37,捕捞死亡系数F=1.049,开发率E=0.74;采用体长结构的世代分析(LCA)估算圆筒吻鮈年平均资源量为62.72×103kg,年平均资源数量为2.61×106尾,初始资源量为117.41×103kg,初始资源数量为4.88×106尾。8.目前长江上游圆筒吻鮈的开捕年龄tc=1.2龄,开捕体长Lc=110mm。利用B-H模型进行资源评估表明,目前圆筒吻鮈的开发率已接近最大开发率,对出现的过度捕捞状态,提出了合理的渔业资源保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