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借助失血性贫血小鼠模型,观察黄芪及其不同有效部位对失血性贫血的干预作用,探讨黄芪不同有效部位补血的差异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健康SPF级BALB/C小鼠132只,雌雄各半。所有小鼠经眶静脉采血测量小鼠外周血红蛋白浓度,根据外周血红蛋白浓度随机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黄芪组、酮糖苷组、糖苷组、酮糖组、酮苷组、多糖组、黄酮组、皂苷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常规适应性饲养3d后进行造模:除正常组外,各组小鼠分别于第1d、4d、7d进行眶静脉放血,放血量为0.5ml/20g小鼠(即25ml/kg),造模第7d测小鼠血红蛋白浓度较前减少20%为造模成功。造模第2d,正常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各给药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均按1ml/100g体重剂量给药,连续灌胃14d。末次灌胃24h后取材,检测小鼠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 ELISA法测定实验小鼠骨髓干细胞因子(SCF)浓度、血清特异转录因子(GATA-1)浓度、血清及肾组织匀浆液红细胞生成素(EPO)浓度。结果:1.模型组小鼠RBC、HB以及Hct均明显降低,表明失血性贫血动物模型成功建立。2.一般状态:各给药治疗组对失血性贫血所引起的小鼠乏力倦卧、扎堆、体型消瘦、饮食减少等症状均能改善。3.外周血象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明显升高实验小鼠HB、RBC、Hct,糖苷组能够明显升高实验小鼠外周HB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模型组比较,除皂苷组外各给药组均较模型组小鼠血清GATA-1浓度、骨髓SCF浓度明显升高,黄酮组均优于酮糖苷组、糖苷组、酮糖组、酮苷组、多糖组,黄芪组均明显优于酮糖苷组、多糖组,但酮糖组在升高血清GATA-1浓度方面优于多糖组,黄芪组在升高骨髓SCF浓度方面优于糖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酮糖苷组、糖苷组、黄酮组明显升高小鼠肾组织匀浆EPO浓度,其中尤以糖苷组效用最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除皂苷组外各给药组均明显升高小鼠血清EPO浓度,其中黄芪组效用最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酮糖、糖苷配伍均优于单一组分用药。结论:1.黄芪及其不同有效部位对失血性贫血均具有纠正作用。2.黄芪及其不同有效部位均可增加失血性贫血小鼠HB、RBC及Hct,多糖+皂苷可能是改善失血性贫血小鼠外周血象的最佳有效配伍组合。3.除皂苷组外黄芪及其有效部位均可通过促进小鼠骨髓SCF、血GATA-1、血EPO、肾组织EPO浓度的升高来实现其补血作用,黄酮增加骨髓SCF、血GATA-1作用最佳,多糖+皂苷升高血清及肾组织EPO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