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地貌单体的植被分异特点及其在旅游中意义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kl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丹霞地貌的研究,在研究中,许多学者对丹霞地貌区的旅游开发关注较多,而丹霞地貌区的植被分异规律一直未引起重视。在以往山体植被分异规律研究中主要研究山体海拔高度对植被和土壤类型影响,而丹霞地貌区山体相对海拔和绝对海拔都不高,没有达到植被分异的高度,但是在丹霞地貌植被植被分布特点,确实存在一定的分异规律,这种分异主要是受顶平、身陡、麓缓的特殊地貌类型影响形成的,笔者以典型的丹霞地貌区——丹霞山景区为例详细分析丹霞地貌植被分异规律。 论文以丹霞山景区作为考察点,对景区内植被进行详细考察,在孤立山顶、缓丘、沟谷、坡地和山脊分别做样方,对各样方的植被进行记名计数,然后分析数据,得出个样方群落优势物种和群落系数,并对比分析各样方群落系数差异。 丹霞山景区的植被物种主要以亚热带植物为主,在植被分布上存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一定分异规律。对比分析各样方群落系数得出丹霞地貌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特点,水平分异主要表现在:孤立山顶植被类型的垂的环状分布;孤立山顶植被的边缘效应;孤立山顶面积对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植被的垂直分异主要表现在山顶-岩壁-缓坡-沟谷-冲沟植被类型的差异,各地貌部位群落外貌的差异。本文还利用综合自然地理学、岛屿生物地理学和植物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形成这种分异的影响因素。 地貌的多样性与群落的多样性是相统一的,本文根据植被分异特点,探讨植被在景观设计、旅游开发、旅游规划、地貌造型以及旅游解说中的应用。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植被保护和旅游开发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地貌复杂多样的地区也是植被保护较好的地区,地貌多样性与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相一致;旅游开发又对植被和地貌起到保护作用,事实也说明植被保护不好的地区植被的破坏现象较严重。论文从植被和地貌保护方面,论述如何在旅游开发中既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又保护植被资源,实现植被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洪灾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而随着人类对地球的无度开发,使得环境日益恶化,洪涝灾害对人类影响也日趋严重。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越来越对洪泛区内的社会经济
陕北米脂县高西沟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被誉为“陕北高原上的明星”,有“塞上江南”之称,生态治理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典型性、先进性和普遍性。本文以高西沟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集中连片区,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石漠化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石漠化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贵州在石漠化治理工作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成就,贵州石漠化治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石漠化发展演变趋势。石漠化的生态恢复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会不断发生变化。如何精确监测与评价这一动态过程,不仅有助于指导生态恢复的管理,而且还
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2000-2013年MODIS NDVI数据集,气象站气象数据集,统计年鉴数据集,研究区行政区划矢量数据集、土地利用数据集和DEM数据集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着高速发展的阶段,对城市化动力的认识也呈多元化。目前,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非正规就业现象引起我们对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之间关系的思考
浙江省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紧缺,耕地需求与建设占用的矛盾日益尖锐。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解决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和保障合理的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是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最早明确提出产业转移现象,但是产业转移现象发生的年代要更早些,所涵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国内对产业转移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对于国内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