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已进入 21 世纪的网络经济时代,虽然传统银行业并没有如比尔·盖茨所预言的那样成为“即将灭绝的大恐龙”,但从世界范围看,大力发展网络银行(有时简称为网银)已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以 Internet 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发展以网络银行和电子货币为代表的网络金融,大力提升本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 网络银行是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机融合的产物,是银行业在金融电子化不断演进过程中,自身组织形态的一次重大创新,从传统银行发展到网络银行可以说是银行业在外界压力和内在动力下自身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目前,网络银行已经成为学术界和金融部门研究的一个热点。从国内网络银行的具体实践看,缺乏科学的规划、业务层次低、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等因素是阻碍我国网络银行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同时,缺乏对网络金融理论基础的系统研究以及对其未来走势的科学分析和预见使得国内网络银行的发展缺乏“后劲”。 本文沿着从传统实体银行到网络银行的逻辑线索,对网络银行的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支付系统,网银的风险及监管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对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和监管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在全文具体写作中,始终坚持传统银行与网络银行一脉相承的辩证关系。各章均从概要分析传统实体银行出发,再切入到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来研究网络银行的新特点、新发展和新变化。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为网络银行概述。从辨析网络银行的定义出发,分析了网银的运营模式及提供的服务,详细对比研究了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异同,指出网银与实体银行相比具有成本、差异性、目标聚集三大竞争优势,接着对网络银行在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做了详细的分析。从本章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网络银行运营模式都属于分支型模式,现阶段还无一家纯网络银行,国内网络银行的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后发优势,但目前尚处在网络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二章为网络银行的经济学解释。网络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这样的悖论:一方面,网络银行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令人满意;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网络银行总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发展网络银行已是大势所趋——这说明纯粹的商业动因并没有真正揭示网络银行存在和发展深层次的原因,必须找到其发展的经济学理论支撑。在本章中,首先说明了银行组织作为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在识别成本、核实成本、监督成本和实施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自身的信息优势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能有效地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从信息经济学角度解释了现代银行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同时,根据网络经济的边际效用递增,外部性,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分配与转移三大理论,初步解释了网络银行在发展中表现出来如前所述的悖论,找到了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第三章为网络银行支付系统。网络银行是银行业自身的一种电子商务形式,其中支付清算系统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前提条件。电子支付系统经历了从基于银行专网的支付系统到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网上支付系统)的发展过程。本章首先从对支付和支付系统的一般性研究出发,介绍了我国支付清算系统构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基于专网的电子支付系统落后性和先进性并存的二元性特征。接着,分析了网上交易的各种实体参与者,总结了 SSL 和 SET 两种常见的电子商务安全支付协议的异同。然后,阐明了电子货币已经成为网上交易重要的支付工具,银行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是广义电子货币的三种主要形式,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银行卡上;指出了银行卡和电子支票只是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手段改造了支付流程,这两种电子货币只是初级形态的电子货币,同时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是网络金融发展的两大基础性条件,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是一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电子货币支付系统是一种重要的网上支付系统。按支付工具进行分类,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主要有银行卡支付系统,电子支票支付系统,电子现金支付系统。电子现金采用了全新的信用方式,在形态上从有形的纸质形态变成无形的电子数据,体现出全新的货币形态,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货币。电子现金的主要特点有独立性、不可重用性、匿名性、可分性等。盲数字签字技术、分割选择技术、密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是电子现金支付系统的技术基础,E-CASH和 MONDEX是两种典型的电子现金支付系统。电子现金作为一种内在货币,特别适合于微支付领域,有良好的发展前途。最后,本章分析了中国建设银行网银系统。第四章分析网络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网络银行风险和传统银行风险相比,有被显著放大的趋势。在网络经济环境下,金融风险扩散速度加快,金触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增加,金融危机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加大,对传统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回顾和分析西方金融监管理论和监管体制出发,总结了西方主要国家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监管理论和监管体制。银行业竞争力与监管抑制、创新与标准统一、本国银行业的保护和社会福利的损失是目前网银监管的三大难点。网络经济时代的银行监管正在向着防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