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腭中部区域骨质厚度及腭大孔解剖位置的CBCT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r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青少年和中年人群腭部骨质厚度,并探讨腭部解剖结构变化和年龄对腭部骨质厚度的影响,为口腔治疗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选择在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纳入标准:(1)颜面左右基本对称。(2)无唇腭裂或唇腭裂治疗史。(3)无正畸或正颌手术治疗史。(4)腭部无阻生牙、多生牙或骨质缺损。(5)无影响骨代谢的全身性疾病。(6)CBCT图形清晰。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194名患者,分为10-15岁(62名,平均年龄12.6岁)、16-20岁(60名,平均年龄17.8岁)和21-44岁(78名,平均年龄25.3岁)三组。运用Invivo5.0读取此194名患者CBCT,调整CBCT中患者头位,以切牙孔后缘为原点,腭中缝为Y轴,水平线为X轴建立平面坐标轴,选取21个位点,分别测量21个位点的腭部骨质厚度。同时标记腭大孔的位置,测量腭大孔到腭中缝的水平距离和到切牙孔后缘的垂直距离。
  结果:10-15岁组最厚处位于Y4X2位点(6.69±1.82mm),最薄位于Y24X8位点(0.96±0.62mm);16-20岁组最厚处位于Y4X2位点(7.13±2.28mm),最薄位于Y24X6位点(1.15±0.39mm);21-44岁组最厚处位于Y4X2位点(9.02±3.18mm),最薄位于Y24X6位点(1.67±1.18mm)。21-44岁组在切牙孔后缘8mm到切牙孔后缘24mm的腭中部区域(腭中缝旁4mm以内)骨质厚度比10-15岁组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44岁组在切牙孔后缘12mm到切牙孔后缘24mm的腭中部区域(腭中缝旁4mm以内)骨质厚度比16-20岁组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15岁组人群腭大孔到腭中缝的水平距离约为15.80±1.15mm,到切牙孔后缘的垂直距离约为24.77±1.35mm;16-20岁组人群腭大孔到腭中缝的水平距离约为16.50±1.27mm,到切牙孔后缘的垂直距离约为27.38±2.59mm;21-44岁组人群腭大孔到腭中缝的水平距离约为16.98±1.21mm,到切牙孔后缘的垂直距离约为27.06±2.25mm。10-15岁人群腭大孔到切牙孔后缘的垂直距离较16-20岁和21-44岁人群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1-44岁人群腭中后部区域骨质厚度比10-15岁和16-20岁人群厚。10-15岁人群腭大孔至切牙孔后缘的垂直距离较16-20岁和21-44岁人群小。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  探讨固定功能矫治器SUS2(Sabbagh Universal Spring2)联合直丝弓矫治器在治疗青少年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中髁突变化的CBCT临床效果,分析其髁突形态位置变化。  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临床咬合关系诊断为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36例,其中女15例,平均初诊年龄12.5岁,男21例,初诊平均初诊年龄11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本研究是对比分析应用两种矫治器在非拔牙治疗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前后,牙周软硬组织的变化及对牙周健康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同时为有针对性的选择矫治器提供一定线索。  方法:方法选取2017—2019年在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20例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18-40岁之间(平均年龄32.6岁),将其随机分为A(固定矫治)、B(隐形矫治)两组,以上颌
学位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