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滨海湿地的管理以“多部门”、“要素式”管理为主,在管理过程中都是从各部门自身利益出发,未充分考虑生态整体性和相关性,缺乏生态系统全局观。在滨海湿地规划管理层面,各管理部门都从自身管理需求出发,制定了相应的规划,然而因不同规划所依据的行政法理不同、在规划期限、保障机制和实施力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现有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自成体系相互掣肘,缺乏协调,不利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系统管理是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过程和功能等加以理解的基础上,制定适应性管理方针,以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目前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不仅在陆地管理中得到了应用,而且在海洋环境管理中也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因此,将生态系统管理理论,运用于滨海湿地管理是必要的。“多规合一”作为一种实现“多规”协调与衔接的手段,是在不突破现行规划体制情况下,来实现规划目标、规划区范围、规划期限、基础数据和标准的相互融合。“多规合一”强调从整体性和部门合作角度解决问题,是实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一种手段。针对滨海湿地“多规”在编制过程中由于对同一空间功能定位缺乏共识,导致各规划的空间分区难以衔接,存在冲突的现象,本文提出整合滨海湿地“多规”空间分类体系,可以实现滨海湿地“多规”空间布局的有效对接及滨海湿地陆海空间布局的无缝衔接。 根据目前“多规合一”的试点经验,提出通过构建以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及生态空间为主导的滨海湿地空间分类体系,来实现滨海湿地海陆空间布局的无缝衔接。在借鉴前人对“三生空间”分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滨海湿地的海、陆空间特性,以土地的主导功能为依据,充分考虑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城市规划用地分类及海域使用分类的衔接,构建了滨海湿地“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滨海湿地“三生空间”分类体系采用三级分类形式,一级类包括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3个类型,二级类包括农渔业生产空间、工矿业生产空间、交通运输空间、居住空间、商服业空间、公共管理与服务空间、重点保护生态空间及一般保护生态空间8个类型,三级类主要是对二级类的进一步细化,共23个类型。在“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土地利用分类、城市用地分类及海洋功能区分类与“三生空间”分类衔接。 案例研究中,将构建的滨海湿地“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应用到东山湾滨海湿地“多规”空间布局的研究。探讨了东山湾周边三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及福建省海洋生态红线与滨海湿地“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的衔接。在采用归并分类和遥感影像法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及福建省海洋生态红线的空间分区统一转化为“三生空间”分类的基础上,运用GIS叠加分析法进行了东山湾滨海湿地空间布局的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海洋功能区“三生空间”布局与海洋生态红线“三生空间”布局存在冲突,冲突面积达4703.77hm2,具体表现为海洋功能区生产空间与生态红线区中的生态空间存在冲突,冲突面积达4459.75hm2;海洋功能区中的生活空间与生态红线区中的生态空间存在冲突,冲突面积达244.02hm2;云霄县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农业生产空间与海洋生态红线中的生态空间存在冲突,冲突图斑面积达446.7hm2。针对冲突图斑,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了处理,最终实现了东山湾滨海湿地海、陆空间布局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