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垂叶榕(Ficus benjamina)是一种世界上广泛栽培的绿化树种,但是关于其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的研究国内外很少涉及,就单株榕树内部不同层次及不同方位的隐头果内小蜂的群落也未曾有研究。本实验调查了西双版纳3棵高大的垂叶榕,采集隐头果共计810个,结果表明:垂叶榕隐头果内的13种榕小蜂隶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中的8个属,分别为Eupristina、Walkerella、Sycoscapter、Philotrypesis、Sycobia、Acophila、Sycophila和Ormyrus,其中Eupristina koningsbergeri为传粉榕小蜂,其余12种为非传粉小蜂。垂叶榕树内不同方向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都无显著的差异,树冠内高、中、底层次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的均匀度指数也无显著的差异,但高、中层的多样性指数却显著的高于底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差异,这很可能是因为底层受干扰大,不利于非传粉小蜂在果外产卵,一些适应性差的小蜂更倾向于选择干扰相对小的高、中层隐头果产卵。尽管有些种类的非传粉小蜂在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种群数量有些差异,但传粉榕小蜂和所有非传粉小蜂数量在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隐头果内并无显著差别,这样充分利用了寄主榕树每个隐头果内的小花资源,避免非传粉小蜂之间、传粉榕小蜂之间资源的竞争,也避免了非传粉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之间的资源竞争,更有利于整个榕-蜂互惠共生体系的维持和发展。研究表明3棵样树上的非传粉小蜂对传粉榕小蜂都没有影响,而仅在2号树上显著减少了种子的数量。垂叶榕隐头果内除了膜翅目小蜂能够利用其隐头果内子房外,一种近似于Horidiplosis的新属新种瘿蚊(双翅目,瘿蚊科)也能从果外产卵寄生产生瘿花,其幼虫也是利用隐头果内的小花子房发育。瘿蚊对单批果实寄生率平均高达86%,单个隐头果内平均有68头瘿蚊寄生。该种未描述的瘿蚊在西双版纳对垂叶榕榕-蜂共生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显著的增加了榕小蜂的死亡率和种子的败育率。这可能是在瘿蚊瘿花的存在,使种子和榕小蜂的瘿花由于生存空间和营养资源的竞争而受到极大的影响。瘿蚊对榕小蜂负面的影响比对种子负面影响大得多,由于瘿蚊的寄生,几乎没有榕小蜂能存活,但部分种子却能正常发育。这表明在同样的压力下,榕树可能表现出一定的自私性,把有限的资源优先分配给其种子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