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0年代以来,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美国学者放弃了费正清等人的“西方冲击论”和“传统中国论”,开始着眼中国内部,力图证明传统中国自身的活力。在这种积极观念的鼓舞下,“晚期帝制中国”这一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198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使用“早期现代中国”这一概念来分析明清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是,来自西方的学者在分析这种相似性时却陷入了自己预设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是中西双方共同之路的错误前提之中,因此,“早期现代中国”概念中仍然包含着摆脱不掉的“西方中心”色彩。199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史观风靡世界,美国中国学界的一些中、青年学者试图超越中、西对立,用“早期现代世界”这一概念来分析中华帝国晚期的各种深刻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清史研究中的“晚期帝制中国”与“早期现代中国”这一对“关键词”发展演变和实践特点的梳理与分析,展现出1970年代以来美国清史研究变迁的内在理路和发展趋势。本文绪论部分阐明选题的意义,概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前人已取得成果,提出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一章,“晚期帝制中国”概念的演变与实践。首先梳理“晚期帝制中国”这一概念发展演变的历史,其次对若干代表作进行详细分析,以此厘清“晚期帝制中国”这一概念的内涵和特点。第二章,“早期现代中国”概念的演变与实践。首先梳理“早期现代中国”这一概念发展演变的历史,并对若干代表作进行详细分析,以此厘清“早期现代中国”这一概念的内涵和特点。第三章,探讨两种概念新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比较。1990年代中期以后,“晚期帝制中国”和“早期现代中国”这两个概念的不足与缺陷遭到了越来越多中、青年学者的不满与质疑,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清代成为了发展的趋势。“早期现代世界”概念在承认中华帝国晚期是发展变化的同时,又成功跳出了中、西之间的对立,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最后,比较三种概念的异同之处,以达到对“晚期帝制中国”概念和“早期现带中国”概念完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