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历史罕见的8.0级特大地震灾害,给四川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抢险救灾工作结束后,恢复重建工作即正式启动。从2008年6月至今,在新农村建设思想指导下,以土地协同调控为手段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历时两年半的时间,这种土地协同调控方式的效果如何?是否将受灾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水平恢复到了震前的水平或者超越了震前的水平,是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发展状态?还存在哪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对其效果进行认真的总结和评价,以利于更好的指导重建工作,也可为今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安县柏杨村(重灾村)从2008年6月至今,所取得的土地协同调控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宏观评价方面,构建了柏杨村地震灾后土地协同调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德尔菲法(Delphi)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灰色预测法和投射对比分析法对总体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并通过简单对比分析法,找出土地协同调控前后变化显著的指标。微观评价方面,基于对121户农民满意度的调研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农民对土地协同调控效果的看法和需求,从微观主体出发找出土地协同调控效果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最后,对宏观和微观评价结果进行协同性分析,得出土地协同调控过程中哪些方面没有得到重视,哪些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仍不能满足农民需要。主要研究结论有:
(1)至2010年末,柏杨村在震后恢复重建的两年半时间里,土地协同调控取得了良好的总体效果,与未调控状态下比较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与战旗村(参照标准)2010年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仅达到其发展状态56.2%的程度。
(2)从宏观研究的具体指标分析,通过土地协同调控95%的评价指标2010年的实际值高于2010年的预测值。
(3)在微观方面,居民对土地协同调控效果总体上满意度较高,88%的居民幸福感增加。但仍然存在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
(4)土地协同调控宏观效果和微观需求的总体一致性较好,尤其在生产方面的一致性较高;生活和生态方面一致性一般。
(5)根据分析结论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加就业和收入渠道、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土地整理与复垦工作、统筹兼顾宏观发展和微观需求等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