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扎哈泉地区是柴西南致密油勘探新领域,为深刻掌握致密油形成机理及有利区分布,以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岩石热解分析、包裹体温度、X-全岩衍射等测试分析为基础,以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依据,以常规测井、成像测井为手段,系统研究了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N1)沉积及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储层储集性能及主控因素、储层致密史与成藏史耦合关系、致密油成藏机理、模式及分布主控因素、常规油藏与致密油藏的空间关系、有利区分布、勘探开发管理方式。上干柴沟组(N1)沉积时扎哈泉地区为宽缓斜坡带,滨浅湖-半深湖发育并伴有深湖沉积,重力流砂体及滩坝砂体发育、储层物性好、规模大,为有利储集体,但下段(N11)与上段(N12)有差异。其中,下段(N11)沉积时期水体较深、还原性强,同时接受铁木里克与东柴山两个物源沉积物质,重力流砂体发育,上段(N12)沉积时水体变浅、还原性变弱,主要接受铁木里克物源沉积,发育滩坝砂体。储层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少量沸石类及硬石膏,杂基主要为粘土和灰泥质。下段(N11)岩石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分选性、磨圆度等比上段(N12)差。下段(N11)与上段(N12)孔隙度分别为5.8%、11.5%;渗透率分别为0.43mD、2.55mD;储层类型分别为典型致密储层、低渗透储层;储集空间均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溶蚀孔次之。孔隙结构有Ⅲ类,下段(N11)致密储层Ⅲ类为主,上段(N12)低渗透储层Ⅱ类为主。上干柴沟组(N1)成岩作用较强,下段(N11)与上段(N12)分别达到中成岩B期、A期。原始沉积组分是形成致密储层的关键要素,强烈压实作用、碳酸盐岩及硬石膏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化重要原因。孔隙演化史、埋藏史-热演化史及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表明,上干柴沟组下段(N11)储层在上油砂山组(N22)沉积期已经致密,下段(N11)致密油成藏期在狮子沟组(N23)沉积期以来,储层先致密后成藏,Ⅰ期成藏。油源对比研究揭示了上干柴沟组(N1)成藏特征:下段(N11)为自生自储型致密油藏;上段(N12)为岩性油藏,油源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烃源岩。应用统计法界定了致密储层物性上限:孔隙度10%,渗透率1mD。应用经验统计等4种方法确定了该区致密储层成藏物性下限:孔隙度3.5%,渗透率0.05mmD。剩余压力为运移动力,油气以垂向近源聚集为主,形成源上广覆型聚集模式。揭示了沉积环境、烃源岩与储层分布特征、源储关系等因素控制着致密油分布,并指出了有利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