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在内涵发展的同时教职工的压力也呈上升之势,如果不能很好应对,势必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压力对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对提高教职工综合素质,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校教职工压力量表》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对南昌大学867位教职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高校教职工普遍体验到来自工作、家庭婚恋、职业发展方面的压力,来自工作的压力体验最为强烈。(2)虽然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10.0%的心理问题检出率需要引起组织和个体的高度注意。(3)高校教职工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其中性别、岗位、文化程度、职务和工龄的不同造成的差异最为显著。(4)高校教职工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压力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认为,增强高校教职工抗压能力,提升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从个人、社会、学校及家庭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教职工个体需要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建立合理认知,完善自我,科学调控情绪,提高挫折应变能力。二是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三是学校管理要立足于“以人为本”,将管理的重心从“管理”向“服务”转移,并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学校服务的大系统中。四是完善家庭心理支持系统,让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进入到教职工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