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石从微观脆性变形到微观晶体塑性变形的转化称为脆塑性转化。脆塑性转化带被认为是确定大陆地壳地震深度下限的关键层位。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和变形机制除了受温度控制外,在地震周期不同变形阶段,因应变速率和流体压力的变化,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及其变形机制也会发生变化。通过断层带构造岩变形机制研究,可以揭示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在地震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形特征,有效了解多震层构造变形叠加现象。本论文对采集自红河断裂的构造岩样品开展显微结构观察与分析,构造岩样品包括糜棱岩、假玄岩、碎裂岩。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系统观测了样品中主要矿物的形态、微观变形特征、矿物组合、矿物水岩反应、压溶、出溶、裂隙充填与变形特征;利用能谱仪进行了矿物成分的定量分析,并对部分样品进行了元素面扫描及全分析;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实验数据对样品中主要矿物的组构进行研究与分析。基于这些分析,建立了间震期、同震、震后松弛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模式。细粒糜棱岩样品主要以塑性变形为主,样品内主要造岩矿物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均被拉长定向,形成显著的拉伸线理。EBSD分析表明,石英以柱面滑移为主,具有中高温变形特征。眼球状糜棱岩中,斑晶斜长石发生晶内破裂,边缘经历水岩反应生成了石英、云母等低强度矿物,石英发生了显著的动态重结晶,形成强烈变形的石英条带,与拉长的云母构成了剪切面理。EBSD分析表明,石英以底面滑移为主,具有低温变形特征。2种糜棱岩样品的变形特征分别代表断层深部的塑性流动和脆塑性转化带在间震期的塑性变形。糜棱岩中发育的假玄武玻璃质脉体与糜棱岩界线清晰,糜棱岩中的石英经历了低温塑性变形,脉体由大量针柱状硬绿泥石以及玻璃体构成,代表了脆塑性转化带在同震破裂过程中形成的摩擦熔融。碎裂岩以脆性变形与塑性变形共同发展为特点,石英具有低温塑性变形特征,长石碎裂,裂隙被静态重结晶的石英或方解石脉所充填,方解石脉经历了塑性变形,代表了震后松弛阶段的变形。根据红河断裂构造岩变形机制分析,结合前人研究,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在地震周期的变形机制演化过程概括为一个随时间的震荡模型。在间震期,断层深部岩石发生塑性剪切变形,形成以细粒糜棱岩和眼球状糜棱岩为代表的构造岩;随着应力不断积累,当应力达到断层强度,岩石发生同震脆性破裂,假玄武玻璃就是同震变形的产物;在之后的松弛阶段,高应力和高应变速率导致岩石中长石等高强度的矿物继续发生脆性碎裂,石英、云母等低强度的矿物发生塑性变形,在流体作用下,裂隙通过石英或方解石充填而本愈合,随着应力逐渐积累,裂隙中石英和方解石等矿物由静态重结晶向动态重结晶转化。随着裂隙愈合和应力积累,断层强度逐渐增加,为下一次地震孕育积累能量,断层变形与地震发生形成周期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