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催眠形成机理及其缓解措施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gui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事故资料统计表明在驾驶过程中打瞌睡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尤其容易出现打瞌睡现象,国外的学者将其定义为“高速催眠”。目前的研究将高速催眠归因于睡眠不足、性格、年龄等驾驶员自身因素以及车辆振动等车辆因素,忽视了驾驶时长和行车速度对于高速催眠的影响。本文从驾驶时长和行车速度两方面出发,通过室内驾驶模拟试验,分析驾驶员生、心理参数随驾驶时长和行车速度的变化规律,通过闭眼时间比值确定驾驶员的生理参数阈值,提出引起高速催眠的行车速度区间和驾驶时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高速催眠的措施,并利用试验验证其有效性。   首先,结合国内外高速催眠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高速催眠的形成机理,确定行车速度和驾驶时长对高速催眠形成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室内驾驶模拟试验方法,创建了单调的高速公路模拟场景,使用多通道生物反馈仪,记录被试者脑电参数,筛选出与高速催眠相关的生理参数,根据闭眼时间确定了生理参数阈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了综合评价高速催眠的生心理参数综合指标。   其次,根据被试者的生心理参数综合指标与行车速度、驾驶时长的相关性分析,分别探讨了行车速度和驾驶时长对高速催眠的影响。根据高速催眠阈值、综合指标变化率与驾驶时长的关系式,计算出极限驾驶时长。建立了驾驶员在达到高速催眠阈值时驾驶时长和速度的关系模型,得到产生高速催眠的行车速度敏感区间。   再次,选择沪宁高速的实车驾驶试验对高速催眠预测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筛选出常州段、无锡段的生理参数验证室内验证结果的有效性。   最后,本文对比分析高速催眠缓解措施的可行性,提出按摩穴位和声音刺激两种缓解措施,利用驾驶员生心理试验验证了两种措施的有效性。   本文对驾驶员高速催眠与驾驶时长及行车速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为驾驶员的安全行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由强激光产生的非线性光学现象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注意,而材料是其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半导体量子点由于量子限域效应(quanlLtuIn confine effect)而表现出许多独特的光
只有解决了薄膜厚度的精确测量问题,才有可能解决薄膜的制备问题。光干涉计量测试技术以波长为计量单位,是一种公认的高精度计量测试技术。本文在简述移相干涉术基本原理的基础
学位
2019年12月17日,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在海南省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中国海军正式迎来国产航母时代.那么,山东舰在国际上处于怎样一种水平?服役后将会给中国海军带来怎样的影响?
期刊
交通信号倒计时装置是现代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一种常见设备。为了分析倒计时装置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比有、无倒计时装置进行研究,以便交通管理部门选用倒计时装置提供参考依据
学位
随着光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光器件的低功耗、超快非线性响应、小尺寸和高度集成化成为未来全光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光缓存和光开关是实现全光通信的关键技术。慢光具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