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R、ISSR和RAPD对大豆疫霉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x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大豆病害,在大豆主产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大豆疫霉菌毒力变异快,给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布局带来困难。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对来源于6个不同地区的30株大豆疫霉菌进行毒力分析,将结果与目前已经报道的生理小种的反应型进行比较,30个菌株产生30个新的毒力型。供试菌株的地理来源与毒力类型的相关性不明显,不同地区间、同一地区内不同的大豆疫霉毒力分化显著,不同地区的优势毒力类型存在差异。大豆疫霉菌的毒力结构非常复杂。2.用18对SSR引物对30个大豆疫霉菌株进行遗传分析。18对引物在30个大豆疫霉菌菌株中一共扩增得到85个等位变异,平均为4.27个。各不同地区Shannon’s多样性指数各组大小顺序为:黑龙江>安徽>新疆>河南>福建>美国。安徽和黑龙江的菌株遗传距离最近,美国与福建的菌株遗传距离最远。引物PSG113、PSG133、PSG125多态性较好,可以将30个菌株完全区分开,对这3个引物的扩增条带进行统计分析,其聚类结果与毒力聚类结果具有较大的一致性。3.采用13个ISSR引物对30株大豆疫霉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3个ISSR引物在30份菌株中总共扩增出79个等位变异,平均为6.08个。Shannon’s多样性指数各组大小顺序为:河南>黑龙江>新疆>福建>安徽>美国。新疆和黑龙江的菌株遗传距离最近,美国与福建的菌株遗传距离最远。美国的菌株与其他地区的菌株遗传距离较远。4.21个RAPD引物在30份菌株中总共扩增出78个等位变异,平均为3.71个。6个不同地理来源供试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Shannon’s多样性指数各组大小顺序为:黑龙江>河南>新疆>安徽>福建>美国。河南和新疆遗传距离最近,美国与新疆、美国与福建的菌株遗传距离较远。美国的菌株与其他地区的菌株遗传距离较远。5.对这3种分子标记技术所得的遗传相似系数矩阵的相关性进行分析,2种显性标记ISSR与RAPD的相关性系数为0.543,呈相关;SSR与ISSR的相关性系数为0.243,不相关;SSR与RAPD的相关性系数为0.393,呈弱相关。3种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两两之间的相关性不同,可能与不同的分子标记揭示不同的遗传位点、选用的引物有关。
其他文献
黄柏(Cortex Phellodendri)为芸香科(Rutaceae)黄檗属(Phellodendron Rupr.)植物黄皮树(P.chinense Schneid.)和黄檗(P.ama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是著名的川产地道药材之一
本研究首次对罗布泊地区的嗜碱细菌进行分离,测定其生理特性,明确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针对重要的功能酶筛选产酶菌株,了解其酶学特性,不仅可以丰富我国嗜碱微生物物种资源库和基因库,而且为嗜碱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逆抗基因的发掘奠定科学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从新疆罗布泊“大耳朵”地区的湖盆沉积物中分离得到151个嗜(耐)碱细菌菌株,其中专性嗜碱菌、兼性嗜碱菌和耐碱菌的比例分别为29.8%
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属鳞翅目菜蛾科,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自1758年林奈定名以来,被认为是分布最广的鳞翅目昆虫。20世纪4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小菜蛾上升为主
学位
Wolbachi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的胞内共生菌,早期研究表明节肢动物中约16%的物种被感染。近来根据Long-PCR等检测手段发现约76%的物种感染Wolbachia,同时发现不少寄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