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时局动荡不定,社会秩序一片混乱。素有“安全网”、“稳定器”之称的社会养老保障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稳定之功效。国民政府时期的养老思想的理论基础源至中国传统的慈善养老思想和近代中国人的慈善养老观念,同时受西方近代慈善思想的影响。国民政府时期,养老保障机构呈现出以家庭为单位的“养儿防老”互助团体、正式或非正式的民办养老组织以及较为正式政府救济机构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特点。20世纪以前,对老人的慈善救济行为是建立在私人善行基础上的行动。国民政府时期,天灾连绵、人祸不断,简单的乐善好施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国民政府开始启动社会保障功能,并把“教养并重”的救济理念作为养老救济的指导思想,保障内容从低级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到高级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抚恤日益健全起来。但是由于国力有限,整个国民政府时期都没有建立大型的专业养老机构,只有把对老人的社会保障笼统地纳入全民的救助一体中。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采取了一定的保障措施。社会救济主要以抗战时期大后方老人为受益对象;社会保险以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保险和川北盐工保险为主要对象;社会福利和社会抚恤共同以学校教职员、公务员和军人为受惠对象。抗日战争是国民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重庆是抗战大后方的一个缩影。本文以重庆为例,论述了国民政府本着“教养并重”的救济理念,把对老人的社会救济分为两层目标来实施:一是基本目标,解决无依老人的食宿问题;二是高级目标,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坚定其抗战信念。救济目标的确立加强了国民政府救难机制的培育和完善。重庆市救济院养老残废所和习艺所、烟民勒戒所和临时收容机构都开展了对老人的施救业务。养老救济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对于稳定后方争取抗战胜利争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其实施成效与不足之处能为我们当今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