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货币状况指数越来越多地被各国中央银行采用,一些国家央行以之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更多央行把它作为制定货币政策时的参考指标。传统的货币状况指数涵盖利率和汇率两个因素,它是协调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拓展了传统货币状况指数的概念,综合考虑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三个因素,在估算这三个因素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出反映我国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货币状况指数。文章分析中国近年来实际货币状况指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量化了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对中国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变动的贡献率。文章具体的展开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从论文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界定了论文研究的对象是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以及由三者决定的中国货币状况指数。首先根据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说明在我国货币状况指数构建的过程中选择这三个变量的理由。突出了信贷渠道仍然是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最重要的途径。重点指出:在构建我国的货币状况指数时,有必要在传统的货币状况指数基础上加入货币供应量变量,把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反映货币政策的松紧变化。另外,本部分还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自己论文研究的重点、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对有关货币状况指数的现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检索和回顾,目的在于把握货币状况指数的理论基础。Duguay (1994)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认为,相对于货币和信贷总量,货币政策更依赖于利率和汇率来传导。Mishkin (2001)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容易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应该对汇率特别关注。货币状况指数可以定义为相对于基期的利率和汇率变化的加权平均,权重反映了利率和汇率变化在一定时期内对总需求的影响程度。通过对货币状况指数的功能研究与缺陷研究的归纳总结,认识货币状况指数作为货币政策指示器或操作目标的作用以及它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盯住货币状况指数自动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货币当局政策意图的透明度和可靠性,监督金融市场的波动,使货币政策更为有效。另一方,国内外学者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多样性、货币状况指数模型变量的动态性、随机扰动变量的不可预测性等方面对货币状况指数的缺陷进行了系统总结。第三部分是对货币状况指数的概述。简单介绍了货币状况指数的产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经典理论,包括利率传导机制理论、汇率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理论。接着介绍了构建中国货币状况指数的基本问题、货币状况指数的表达式以及目前货币状况指数权重估算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指出货币状况指数的三大用途:1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2货币政策指示器;3货币政策规则。第四部分实证研究。利用VAR(向量自回归)方法建立模型以及利用1998年1季度至2007年3季度的数据,估算货币状况指数中实际利率、有效汇率、实际货币供应量三者的权重,然后利用计算出来的三者权重并选择适当的基期计算中国的货币状况指数,并且以此为框架研究中国的汇率、利率、货币供应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实证的结果为:Am:AR :AQ==3.624:1.283:1即实际货币供应量、实际利率、有效汇率的权重之比为3.624:1.283:1。接着,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中国货币状况指数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且综合上述的结果进一步讨论如何利用汇率、利率、货币供应量来进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启示。通过第四部分的实证结果,最终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由汇率、利率与货币供应量变动所决定的货币状况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货币环境的整体变化。由于汇率和利率是广义的货币政策工具,所以汇率、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综合地反映到货币状况指数上就体现了一个国家货币政策或者货币环境的变化。因此,货币状况指数可以作为中国货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指示器。并且通过对货币状况指数与经济增长进行因果检验,证实了货币环境的松紧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原因。二、在中国,货币供应量对产出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其次,短期有效利率对产出的影响要大于有效汇率对产出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实证结果说明了利率工具比汇率工具更为有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制度方面的,例如人民币汇率制度事实上一种固定汇率制度。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改革的进行,相信汇率工具和利率工具会变得更为有效。三、从实证的结果可以看出,举个例子来说,在保持货币供应量和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增加(或减少) 0.2172与保持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增加(或减少) 0.163对于总产出的影响是一样的。利用这样的一个关系就可以合理利用利率、汇率与货币供应量工具对经济增长实行宏观调控。四、在中国,由实际利率、有效汇率与实际货币供应量决定的中国货币状况指数与经济增长的联动性很强。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反之,货币政策紧缩,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因此,需要有效地协调利率、汇率与货币供应量工具,审时度势使之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手段。这部分的最后,从货币状况指数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启示的角度对汇率、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并对我国货币状况指数本身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作了评价。另外,针对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局性,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