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乳腺是受多种激素调控的外分泌器官,也是女性第二性征器官。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在亚洲国家如韩国和中国香港,乳腺癌的发病率正以3.6%~4.9%逐年增加,并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目前,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定义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查阅近几年文献,年轻乳腺癌的规定分别有≤30岁,≤35岁,≤40岁等。本研究将年龄≤35岁的罹患乳腺癌的患者定义为年轻乳腺癌。一般认为年轻乳腺癌患者与年老乳腺癌患者相比更具侵袭性,预后差,占同期乳腺癌的5.5%~13%。年轻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有月经初潮早、高龄初产、产次少、年轻时口服避孕药、长期使用避孕药等,主要发病危险因素是乳腺癌家族史阳性,并较多具有BRCA1/2基因突变。年轻乳腺癌患者由于腺体致密,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使其具有更多不利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征。临床上发现组织学类型和病理分期相同的患者,在临床表现、治疗反应性和预后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乳腺癌存在不同的分子亚型。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基因表达谱情况,Perou等首先提出了乳腺癌的固有分子分型。后来新的分子分型标志物如细胞增殖基因Ki-67等的引入并经过不断完善,才形成了现代的以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基础的简化分子分型。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日益迅猛,同时随着人类完整基因图谱的公布,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被越来越多的肿瘤学者关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高峰年龄段为40岁~50岁,而年轻乳腺癌作为乳腺癌特殊群体,预后较差,并且年轻患者存在对自身美观、生育等需求,故临床上常常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年轻乳腺癌患者不同的分子亚型预后是存在争议的。本研究分析了83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年轻组(年龄≤35岁)108例与年长组(年龄>35岁)722例,并将年轻组与年长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能够了解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108例年轻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目的1.比较年轻乳腺癌患者与年长患者的临床差异性,了解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2.探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年龄、分子分型、化学治疗、手术方式、内分泌治疗、放疗等对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从而提高诊疗水平,指导临床治疗,使临床医师既不过度治疗又不治疗不足,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1.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年轻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108例与年长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722例,分为年轻组(年龄≤35岁)与年长组(年龄>35岁)。将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08例年轻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的临床资料,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曲线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顾性分析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1.年轻乳腺癌患者与年长患者在肿瘤大小、延迟诊断时间、手术方式方面存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分子分型方面均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年龄、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与年轻乳腺癌的复发均相关(χ2值分别为9.612、12.099、51.345、5.928,P均<0.05),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分子分型与年轻乳腺癌的复发均无关(χ2值分别为2.381、1.958、0.027、2.612,P均>0.05);3.Kaplan-Meier法进行绘制生存曲线分析示年轻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64.7%,5年生存率为78.9%,年轻乳腺癌患者各分子亚型的5年无病生存率两两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两两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示肿瘤大小(RR=5.487,95%CI 1.519~19.822,P=0.009)及淋巴结转移(RR=5.655,95%CI 2.939~10.884,P<0.001)是年轻乳腺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轻乳腺癌与年长乳腺癌比较,诊断时间较晚,诊断时肿瘤较大。年轻女性更应注意并重视乳腺癌早期筛查与治疗。2.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年轻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