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到4519亿元,占GDP的比例首次突破5%,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时至今日,旅游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研究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成为重要课题。论文运用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包括三个层次:从历史角度对世界范围的旅游经济进行宏观研究,探索旅游业产生、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我国1992-2005年旅游发展为实证,先对我国“大口径”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回归,获得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再以已获知的主要因素为主线对“小口径”旅游经济增长要素及其贡献率、要素的空间运动等进行深入研究。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进行仿真和预测,提出相应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论文提出了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制度推动-市场拉动二元动力机制。通过国内外旅游经济增长一般过程分析,并考察建国以来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路径,论文认为,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国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具备一定闲暇时间、有在休闲与劳动间相互替代的意愿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三个基本条件;主观上,政府政策引导是一国旅游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催化剂。(2)论文认为资本投入是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通过对三个层次的旅游经济系统的研究,论文得出结论居民可支配收入、资本投入、制度因素、旅游知识创新能力等因素主导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由索洛方程回归结果知,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资本投入,且对资本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而资本投入的效率却在下降。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生产要素投入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化水平越高的区域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相对高。(3)论文指出从旅游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看,目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正处于从不均衡到均衡发展的发展轨道。论文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测算模型,以1992-2005年我国小口径旅游业为实证,得出我国旅游业空间格局从不均衡逐渐走向均衡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