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困难一直都在基础教育领域备受关注,近几年来更引起高校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对中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的评估和诊断、分类和成因分析以及补救和转化工作都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取得颇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人期过渡这一特殊阶段,无法直接利用初等数学的一些研究来指导高等数学的教育实践。那么在大学阶段,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实现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转化呢?笔者总结了以往学者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进行了再定义和成因分析,并根据这些成因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领域开展教学转化研究。具体来说,整个研究分三个阶段:1.收集与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各研究中总结其学习特点进行再定义;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整理出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维度:教学因素、学生心理和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学生心理作为内部动机是主导因素,也应是教学转化的主要方向。可细分为学习动机与归因、学习思维与习惯、学习方法与策略三个方面;通过教学策略研究发现“结构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联系新知旧知及各方面数学素养的能力。因此提出将“结构教学法”应用于高等数学课堂,探索其对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转化的效果。2.通过对各高校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验证了各因子与成因分析基本一致,说明成因分析中分类的准确性。并利用访谈共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设计做指导。3.通过“结构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对比学生在动机与归因、思维与习惯、方法与策略方面发生的变化,来说明转化研究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教学法”确实能让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有所转变,对自身的评价更为准确,对学习方法会适当作出调整,学习数学也不再只停留在知识表面,而是挖掘一切与其有关的因素,这证明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一定的激发。进一步说明,“结构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动机、转变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有一定效果的。也用事实证明了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通过合适、有效的教学转化,可以使学生们的潜能得以发挥,改变数学学习困难的局面。因此,将“结构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转化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希望本文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