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为工具理性所宰制,人与自我、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疏离而敌对,失去了平等交互的和谐。面对人的异化危机,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试图通过培养具有关怀情感的人来应对社会的虚无状态。关怀教育从根本上说是道德教育,其主旨在于藉由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值得被关怀以及懂得关怀他人的人,使其通过关怀实践找到归属感、获得幸福、实现自由全面地发展。 就关怀教育这一论题,文章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是对关怀教育的伦理基础进行研究。首先对关怀的内涵做出梳理,包括:辞源考据、要素分析,以及特点概述;进而就关怀的三个重要议题:关怀的两性差异、关怀与公正的融通、关怀的道德教育意义进行阐述。最后,本文寻求将儒家源自“亲亲”的仁爱思想,道家辅而不为的自然之道纳入对关怀伦理的构建,以求从日常生活以及终极价值两个维度对原有的女性关怀伦理理论予以补充。 第二部分针对关怀教育目的进行论述。在对以传授客观中立的科学知识,培养知识人为特征的工具化教育目的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本文指出,鉴于人作为未完成物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教育目的须被视为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结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幸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教育的所有具体目标都必须接受教育幸福的检视,以其为指向。本文主张通过辨识需要、培养品质、学会感受、增强能力四个方面使人获得幸福的人生。此外,关怀教育注重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指出集体幸福不仅服务于个体幸福,还是个体幸福的保障,只有二者协调统一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部分就关怀教育的教学观进行探讨,建立起以知识论、课程论、方法论为组成部分的关怀教学体系。本文反对将知识视为权威的、僵死不变的,提出借助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交流,促使个体将知识与自身体验、具体境域相结合,进行自由自觉的知识创生。就学校教育而言,课程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应当以关怀主题来组织,从而使人的各种能力与兴趣都受到同等的重视和指导。以数学与语文课程为例,本文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具体地分析批判。又及,叙事与对话作为教学方法,具有注重个体境遇及人际交互关系的特点,有益于人的自我完善,以及尊重、信任、关怀人际关系的形成,因而是实现关怀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第四部分对关怀教育的理想实践进行展望。科学理性的膨胀造成人类生活世界的边缘化;相应的,教育也与现实生活世界相分离,表现为:压抑自主批判性思维、忽视心灵涵养、漠视道德培养、导致人际关系疏离。对此,本文主张,教育应当从具体个人的切实生活历程出发,将教育与幸福生活融于一体。对现实生活的关切不能脱离终极关怀,教育必须摆脱现实社会的逐利趋向,帮助学生探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教育的终极关怀,本文着重对信仰教育做出辨析,指出信仰教育必须尊重价值的多元取向,不能成为意识灌输、思想控制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