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黑龙江省东北部同江—抚远地区的“晚印支期”花岗质岩石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锆石LA-ICP-MS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和锆石Hf同位素测试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这些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时代、岩浆源区性质及其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江—抚远地区的花岗质岩石主要出露在街津口、勤得利和抚远三个地区,在矿物组成上这些花岗质岩石极为相近,主要岩石类型为含黑云母和/或角闪石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角闪石的普遍出现表明它们属于I型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在所选择的8件锆石LA-ICP-MS U-Pb定年样品中,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晶,普遍发育振荡环带,Th/U比值较高(主要为0.31~0.83),指示其为岩浆成因,定年结果代表了岩石的形成时代。从定年结果来看,它们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均为晚白垩世(89.5~94.8Ma)。在主量元素特征上,研究区花岗质岩石均属于准过铝-弱过铝质的高钾-中钾钙碱性系列,总体显示出富SiO2, K2O和贫TFe2O3, MgO, CaO以及过渡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其原始岩浆应起源于陆壳基性-中基性火成岩的部分熔融。不同样品中的主要氧化物与SiO2含量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暗示它们具有同源岩浆特征。从稀土元素的组成以及稀土配分模式上看,研究区花岗质岩石的总体特征相似,表现为富含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铕异常较弱,重稀土分馏中等且相对含量较高。从微量元素组成与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来看,这些花岗质岩石均表现为Nb、Ta以及Ti的亏损,其Th/U比值为4.22~9.53,平均为6.10,显示出明显的壳源特征。结合锆石Hf同位素特征(Hf(t)=+4.45~+9.01、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583~875Ma),认为研究区花岗质岩石的源区岩石应为基性-中基性火成岩,原始岩浆起源于深部陆壳新增生的基性-中基性火成岩的部分熔融。根据区域上存在的晚白垩世火成岩的组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对研究区花岗质岩石形成的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同江—抚远地区晚白垩世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其动力学机制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之下的正向俯冲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