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核心是确保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获得自身发展受教育的机会。自1997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上大学已经逐步从政府基本包办的教育投资体制转变为政府、社会、受教育者多方分担的教育成本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时期,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的消除尚需时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部分进入高校的学生无力承担在校期间的学费生活费支出,贫困生群体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因此如何资助贫困生,如何解决贫困生上大学的费用等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奖、贷、勤、补、减”一系列资助政策,切实解决了大部分贫困生上大学的困难和后顾之忧。然而这项工作仍然艰巨,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不仅是考察教育公平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指标,也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尺。所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对于贫困生本人、学校和社会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从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为切入点,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分析,阐述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提出的理论基础,其历史演变和主要内容,并从政府、高校和贫困生自身分析现行资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资助对象和政策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贷款机制征信体制不健全、勤工助学模式单一等问题,结合国外先进资助理念,最终提出政府应在贫困生资助中占主导地位、高校应切实贯彻落实资助政策、社会各界应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以及贫困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让贫困生走出经济、心理“双困”局面,真正体现我国教育公平、机会均等理论。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现行资助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对策,为完善资助体系和更好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做出一点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