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海洋微生物,主要生存于海水,港口水环境及附着在海产品上,人们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污染的海产品而感染,目前副溶血性弧菌已经成为引起食物中毒的首要病原菌。密度感应系统(quorum-sensing,QS)是细菌中广泛存在的细菌之间的信号传递机制,主要通过合成,释放及感应自身诱导因子(autoinducers,AI)来感受生存环境的变化,继而调控与细菌菌密度相关的系列基因的转录表达。副溶血性弧菌QS系统影响细菌很多生物学功能,如生物膜的形成,菌落透明度的变化,细菌的运动能力等。AphA和OpaR是副溶血性弧菌QS系统的2个主要转录调控子,分别在低菌密度(low cell density,LCD)和高菌密度(high celldensity,HCD)时高表达,并介导细菌在LCD和HCD之间进行转换。三型分泌系统(Type3Secretion Systems,T3SS)是细菌蛋白分泌装置,通过把毒力效应蛋白注射入宿主细胞内引起细胞损伤。副溶血性弧菌T3SS1以诱导宿主细胞程序性死亡或自噬的方式介导细菌的细胞毒性。副溶血性弧菌六型分泌系统Ⅱ(Type6Secretion Systems2,T6SS2)主要介导其对宿主细胞的粘附作用,粘附是细菌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首要步骤,是引起致病的必要条件。副溶血性弧菌T3SS1和T6SS2是其关键的的毒力因子,参与其致病的多种生物学功能。本课题着重研究QS中心调控子AphA和OpaR对T3SS1和T6SS2的具体转录调控机制。副溶血性弧菌T3SS1主要受exsACDE操纵子的调控。在副溶血性弧菌近缘菌哈氏弧菌中,QS系统中心调控子LuxR通过抑制exsA基因的表达来间接抑制T3SS1的表达。但是在副溶血性弧菌中QS系统调控T3SS1的详尽机制并未报道。根据生物信息学预测,副溶血性弧菌中QS系统可能也是通过作用于exsACDE操纵子来调控T3SS1的转录;且根据操纵子结构实验我们确定了4个相应的靶基因进行研究,exsC、exsB、 exsD和VP1687(T3SS1效应蛋白基因)。副溶血性弧菌T6SS2受OpaR蛋白的转录调控,OpaR蛋白促进其表达,但是详细的调控机制并未报道。根据生物信息学及相关文献报道推测:QS系统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T6SS2的基因簇来调控其转录与表达。T6SS2基因簇由3个操纵子组成,我们选择了每个操纵子的首位基因作为靶基因来进行研究,即T6SS2的靶基因为VPA1027、VPA1043和VPA1044。本研究利用自杀质粒pDS132对aphA和opaR基因进行了缺失,并以pBAD33质粒为载体进行了相应基因的回补,利用pET蛋白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BL21(λDE3)中获得了His-AphA和His-OpaR的重组蛋白,随后用凝胶阻滞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和DNA酶I足迹实验(DNaseI footpriting assay)研究调控子与靶基因启动子区之间的关系,并用引物延伸实验和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研究调控子对靶基因的调控关系,继而详细阐述调控机制。实验结果表明:AphA通过激活exsC、exsB和exsD基因的转录来促进T3SS1(VP1687)的转录,继而促进细菌对宿主细胞的细胞毒性;OpaR通过抑制exsC、exsB和exsD基因的转录来抑制T3SS1(VP1687)的转录,继而抑制细菌对宿主细胞的细胞毒性。AphA和OpaR结合在exsB基因的启动子区序列上,直接调控其的转录表达。AphA和OpaR对exsC和exsD的作用均是间接的。这个结果表明在菌密度较低时aphA大量表达从而促进T3SS1表达,致使微量的细菌就可以引起感染;在菌密度较高时opaR抑制T3SS1的表达,使细菌对宿主的致病力下降,进而促进其排出宿主体外,利于细菌的传播。AphA间接负向调控VPA1027、VPA1043和VPA1044的转录从而抑制T6SS2的转录;OpaR结合于这3个靶基因的启动子区直接正向调控T6SS2的转录。这表明T6SS2可能在细菌感染的后期起主要作用,维持细菌的毒力。本研究首次利用生物信息学及经典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详细的阐述了QS系统依赖的T3SS1和T6SS2转录调控机制,为重塑副溶血性弧菌基因调控网络,揭示其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