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已有研究支持锻炼对情绪、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等心理效益的积极作用,但是尚缺乏指导锻炼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此作为切入点,探讨不同锻炼方式与锻炼所产生的心理效益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对锻炼者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对登山和舞蹈两个项目的锻炼者进行6个月的跟踪调查,于开始、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考察登山和舞蹈两个不同项目对锻炼者的身体自尊、社会自尊、一般自尊、生活满意感和心境状态的影响。首先,对102名锻炼者进行横向比较,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锻炼年限和锻炼项目对心理效益有显著主效应。这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依据,在后续分析中将锻炼年限作为协变量。然后,分别从锻炼项目和锻炼方式的角度,对前一部分102名锻炼者中坚持锻炼的43名锻炼者进行6个月的跟踪调查,对各心理变量的变化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通过剖面图分析比较了其心境状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登山和舞蹈两种锻炼项目对锻炼者的主观身体感、身体价值感和社会自尊有显著主效应,表现为尽管两种锻炼项目都促进了锻炼者的主观身体感、身体价值感和社会自尊,但登山的效果好于舞蹈;而登山锻炼者中不同的锻炼方式,即结伴人数分为个人、集体或不定,对社会自尊有显著主效应,表现为个人组的社会自尊低于其它两个组。本研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探讨了锻炼项目和锻炼方式对身体自尊、社会自尊、一般自尊、生活满意感和心境状态的影响,深入探索锻炼本身的特性与其产生的心理效益的关系,为今后指导人们科学选择健身方式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