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交感神经活性状态变化及其与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方法:连续收集自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发病24小时内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排除入院时即为非窦性心律,多次、大量或持续静脉输注影响自主神经活性药物,以及既往因陈旧性心肌梗死有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病史的患者。根据PCI前后血压、心率平均值相减得到的差值Δ评估交感神经变化,共分2组: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组:即PCI前后心率升高Δ值≥20次/分,或收缩压、舒张压升高Δ值≥20mmHg;交感神经活性未增强组:PCI前后心率升高Δ值<20次/分,且收缩压、舒张压升高Δ值<20mm Hg。将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入组病例进行亚组分析。记录PCI前后血压、心率Δ差值的同时,并于发病72小时内完成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留取同日24小时尿液后完成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检测。排除肾上腺占位、继发性高血压、恶性肿瘤等疾病,或进食含酚氧酸类可使尿VMA结果假阳性升高如巧克力、咖啡、香蕉、柠檬等食物的患者。联合PCI前后心率升高Δ值≥20次/分和(或)血压升高Δ值≥20mm Hg、24hABPM夜间血压下降率<10%、以及24h尿VMA>10mg/24h三种提示交感神经激活指标分组,分为强阳性组、弱阳性组及阴性组共3组。记录患者院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新发心力衰竭、再发缺血事件、心源性猝死以及总体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情况,分析各组MACE的统计学意义,评价PCI前后血压心率升高Δ差值作为反映交感神经活性状态的变量与院内MACE的关系。结果:1、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组的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70.4%vs.26.1%,P<0.01)、恶性心律失常(40.7%vs.19.6%,P<0.05)、新发心力衰竭(28.4%vs.13.0%,P<0.05)、再发缺血事件(28.4%vs.13.0%,P<0.05)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心源性死亡在两组的差异虽未构成统计学差异,但死亡患者均发生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组(7.4%vs.0.0%,P=0.059>0.05)。2、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Δ值升高(OR=1.124,95%CI:1.053~1.29,P<0.01),即PCI前后心率血压Δ值反映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这一指标,是经直接PCI后STEMI患者发生院内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3、联合多指标的亚组研究中,三组之间总的MACE事件发生率不全相同(P=0.001<0.01)。分别对三组进行两两对比,结果提示强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总的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17)。三种指标均表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的强阳性组发生MACE的概率显著增高。4、三个指标检验效能的对比提示,PCI前后心率血压升高Δ值的变化反映的交感神经活性趋势,与24小时尿VMA相对客观指标的趋势相似;联合指标对院内MACE的评价效果更佳(AUC=0.88,P<0.05)。结论:PCI前后心率血压升高Δ差值作为评价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指标,是经直接PCI后STEMI患者发生院内MACE的预测因子;PCI前后心率血压升高Δ值反映的交感神经活性趋势,与24小时尿VMA相对客观、精准指标相似,均可反映其与总体院内MACE发生有关,且联合指标评估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