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制价值观,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法制的意义,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遵守法制的行为,并因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在内心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法制价值观,既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又能为法制教育提供借鉴。
研究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110名大学生进行法制价值观的预调查,整理预调查结果得到:(1)51个法制价值观者的特征;(2)35个影响法制价值观形成的因素;(3)3个与法制价值观冲突的因素,即金钱、情感、权力。
然后,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正式的问卷,对460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两部分:青少年法制价值观的公众观研究和法制价值观的心理反应研究。
第一部分是青少年的法制价值观的公众观研究,让青少年对预调查中所得的法制价值观者的特征和影响法制价值观形成的因素进行重要性的评定。结果发现,法制价值观者的特征有六大因子:内在个性品质、法律意识、处事态度、社交意识、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年级和母亲学历变量影响着青少年对法制价值观者特征的看法。青少年认为的影响法制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包括六大因子:个人素养、家庭与生活、法制建设、成长环境、社会与文化、外界诱因。年级、性别、专业、母亲学历变量影响着青少年对法制价值观形成因素的看法。
第二部分是青少年法制价值观的实证研究。在预调查、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编制了分别以“权与法”、“情与法”、“钱与法”为故事背景的情境故事。本研究从故事背景、提供相关的法制知识和没有提供相关的法制知识两种问卷类型、一般投射和角色承担两种投射情境、性别、年级、专业等6个角度,考察被试的认知判断、行为倾向、情感体验、道德发展水平等。
结果发现,青少年的认知判断、行为倾向在年级上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在性别、专业上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女性的情感体验更消极;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消极。青少年的认知判断和理解违法行为之间在“钱与法”故事上存在着差异。初二学生和大二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在“权与法”、“钱与法”故事上存在着差异,初二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高于大二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两种投射情境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倾向。在“情与法”、“钱与法”故事中,青少年一般投射时的违法行为倾向明显多于角色投射时的违法行为倾向。三种故事背景影响着青少年道德发展水平、情感体验和认知判断。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在“情与法”故事上最高,“权与法”故事上次之,“钱与法”故事上居末。青少年在“情与法”、“权与法”故事上体验到消极的情感,前者比后者更消极,他们在“钱与法”故事上体验到了积极的情感。青少年在“情与法”故事上的违法认知判断明显多于在“钱与法”故事上的违法认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