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贸易与工资不平等的关系历来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随着数字技术在国际贸易领域的逐渐深入,跨境数字贸易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国际贸易视角来看,跨境数字贸易作为现代国际贸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高效性、低门槛和边界弱化等特性正在重塑贸易竞争格局。从收入分配视角来看,小至个人,大到国家,甚至全球,都可能受到跨境数字贸易在收入分配上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近年来中国的工资非均衡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容易导致劳动者情绪不稳定、部分家庭入不敷出,不利于员工的工作进展、人们的身心健康和高等教育的平等性,甚至造成自愿失业、落后地区空巢化与发达地区过度集聚等现象。因此,本文尝试从跨境数字贸易视角探寻工资非均衡的破解途径。为了剖析跨境数字贸易对工资不平等所产生的作用、影响机制及异质性效应,本研究从多层面重点分析了如下三个问题:(1)基于网络外部性理论,进出口数字贸易及在不同企业、行业和区域类型下如何影响中国企业间工资不平等?(2)基于Mincer-type模型,进出口数字贸易的发展如何改变中国企业内技能工与非技能工之间的工资差距?(3)从空间格局来看,进出口数字贸易的增长如何左右中国地区间工资非均衡?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梳理跨境数字贸易的内涵界定及衡量方法、收入不平等的类型及测度指标、国际贸易与收入不平等的模型演进及影响机制、进出口对工资不平等的作用、跨境数字贸易与收入不平等的正负向关系,从中归纳出跨境数字贸易的核心要素是数字技术与国际贸易,以及进出口数字贸易与各种类型的工资不平等的理论机制。此外,本文对全球和中国的跨境数字贸易与收入不平等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剖释了跨境数字贸易为收入均等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跨境数字贸易为收入均等化提供了绝佳的机遇,许多曾经的弱势企业、社会闲置劳动力纷纷加入其中,在不同关境拓展自己的市场,无形中加速了商品、资金在全球的自由流动,提高了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的机率,同时正在逐渐缓和企业间收入不平等现象。另一方面,跨境数字贸易引致的“挤出效应”、“替代效应”以及一些不良现象,对收入均等化提出了新的挑战。简而言之,跨境数字贸易与收入均等化的关系“谜题”尚待深入探索。为了揭开上述“谜题”,基于对跨境数字贸易与工资不平等的现状和理论分析,根据现有中国企业的数据特征、网络的“自有价值”和“协同价值”、国际贸易的双边特性等,本文创建双边连续差分模型,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与HS6位码的进出口商品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进出口数字贸易对不同类型工资不平等产生的效应及作用机理等,从而为找寻中国劳动收入非均衡的潜在原因和缓解途径提出了新思路。本文实证研究结论可以提炼为如下三方面:第一,中国进出口数字贸易对企业间工资均等化的作用。通过构建相应的双边连续差分模型,先后探讨了进出口数字贸易与总体企业间、行业间和行业内工资不平等以及不同分位数区间上下侧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进出口数字贸易的增长均能显著削弱企业间和行业内工资非均衡状况,却加剧了行业间工资不平等。(2)分样本来看,出口数字贸易缓解了中等工资水平的企业间不平等,但工资偏高的企业却因此难逃“削尖效应”;而进口数字贸易促使中等偏上工资水平企业趋于中位数的同时,扩大了底层和高层工资水平企业的工资不平等。(3)渠道机制而言,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出口数字贸易有益于提高出口密度边际,抑制品类边际和地域边际的增长,从而促使企业间工资更加均等化;进口数字贸易通过减少距离成本、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和提高进口贸易速度来间接推动企业间工资均等化发展,但也会因价格差距的扩大而间接削弱这一效应。(4)进出口数字贸易对企业间工资不平等所产生的作用,因企业类型、产业链位置和区域的差异而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效应。如在融资约束的异质性效应方面,高融资约束型企业能够显著扩大出口数字贸易对工资不平等的负向作用,而相对来说,在出口数字贸易过程中,低融资约束型企业使企业间工资不平等反向变动的力量较小。与此相反,进口数字贸易对低融资约束型企业的帮助更大。第二,中国进出口数字贸易对企业内技能溢价的效应。基于双边连续差分模型和Mincer-type模型,进一步探析了进出口数字贸易对企业内工资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出口数字贸易显著促进了企业内技能溢价的提高,而进口数字贸易对此却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2)中等偏低工资水平企业出口数字贸易会扩大企业内工资差距,与此相反,较高工资水平企业却会随之而削弱企业内工资不平等;在各类工资水平下,进口数字贸易唯独显著加剧了低工资企业内非均衡状况。(3)出口数字贸易对企业内技能溢价的正效应,将伴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城市的教育投入的提高而更大;而低工资企业的进口数字贸易对企业内工资非均衡的加剧效应会伴随资本密集度、销售额的提高而削弱,但会因关税的提高而增强。(4)跨境数字贸易与企业内技能溢价程度关联,随着企业类型、行业和地区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化效应。如在企业规模的异质性效应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小微型企业的出口数字贸易产生的技能溢价较高,而中型企业的技能溢价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在进口数字贸易中,大型企业并不会因此而显著提高技能溢价,但是中小微型企业进口数字贸易却能正向提升企业内技能溢价,尤其是小微型企业。第三,中国进出口数字贸易对工资空间非均衡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达程度、人力资本和交通运输能力等均存在差异,因而,除企业间和企业内工资不平等以外,工资不平等还体现在地区间的差距上。同样,本文借助双边连续差分模型,还对进出口数字贸易与劳动收入的空间非均衡的关系进行了剖析。检验结果表明:(1)进出口数字贸易的发展均显著改善了工资的空间分配,而与省内相比,出口数字贸易对省际间工资均等化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2)出口数字贸易的增加能缩小地区间工资的两极分化,但也致使中等偏上工资水平地区的劳动收入愈发偏离中位数水平;与此不同,进口数字贸易的发展,具有“保底削尖、中间竞争大”的地区工资效应。(3)地区的科技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均显著削弱了出口数字贸易对地区工资均等化的正向作用;而对于进口数字贸易而言,除科技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以外,城市教育投入也具有削弱的调节效应。总之,在跨境数字贸易的发展过程中,释放出抚平工资不平等的信号,已经逐渐从个别地区向全中国辐射开来了。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其一,已有相关研究大多从传统国际贸易角度分析收入不平等,与之有别的是,本文针对进出口数字贸易与工资不平等展开研究。其二,从实证角度来看,本文构建双边连续差分模型来评估跨境数字贸易对工资不平等的实际效应。在工资不平等的衡量方面,分样本回归中,本文借鉴相对离差和分位数法,创建不同分位数区间的上、下相对离差来衡量不平等,这一算法的优点在于,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不同分位数区间劳动收入的相对差距及方向;在企业内工资不平等的研究中,本文参照并改进了Chen等(2017a)的估计方法,用行业-省份-2004年企业层面的聚合指标来代理技能工比例。其三,在数据选用方面,本文不仅包括了宏观层面的数据,如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和世界银行发展指标,还有来自阿里巴巴网站的进出口商品信息、2000—2013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和1998—2013年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以便从微观层面进行实证检验。总体来看,本文在理论模型、分析视角和效应评估,甚至样本选择和指标衡量等方面均有所创新。本文主要从宏中微观三方面、总体和分样本数据、进口和出口数字贸易视角、企业和地区工资不平等角度着手,为剖释跨境数字贸易的发展改变中国工资不平等状况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为企业间、企业内和地区间的劳动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缓解方向,也为跨境数字贸易的后续研究提供了衡量方法的依据。这兼具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