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嗜肾毒株的致病性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ai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严重危害养鸡业生产的重要的传染性疫病。肾型毒株1962年首先被报道,目前在中国已成为主要流行毒株,使IB的防控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了了解嗜肾毒株的致病性及其在鸡胚传代过程中演化规律,为临床上IB的防控提供理论指导,开展了本论文的研究。   IBV嗜肾株SC021202分别接种1~42日龄的SPF鸡后可引起不同日龄接种鸡死亡,1日龄、7日龄、14日龄、21日龄、28日龄、35日龄、42日龄试验鸡的死亡率分别为100%、60%、60%、40%、30%、20%和10%,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1日龄感染鸡死亡时间集中在接种后4-5天,随着日龄的增加,死亡时间多在接种后5-8天之间。剖检各日龄的死亡鸡,均可观察到肾脏典型的“花斑肾”样病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病毒抗原主要分布于肺呼吸毛细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浆内。感染鸡排毒分析显示,鸡接种后2~10天从咽肛拭子病料中检测到了病毒核酸,说明鸡感染后从第2天开始排毒,持续10天左右。病毒分离结果显示,气管、肺脏和肾脏三种组织的病毒分离率相同。免疫荧光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鸡感染后21天的血清抗体全部为阳性。   为了解IBV嗜肾株SC021202在鸡胚传代过程中S1基因演变规律,本研究对SC021202毒株在SPF鸡胚上进行了连续传代并测定了S1基因的序列。传代结果显示,随着在鸡胚传代次数的增加,感染鸡胚病变日益明显,鸡胚死亡率逐渐升高,死亡时间逐渐集中在接种后36-72h,病毒的毒价从P1的104 EID50/0.1ml逐渐上升到P50的107 EID50/0.1 ml。取1、3、5、7、10、15、20、25、30、35、40、45和50代的病毒尿囊液抽提核酸,扩增其S1全基因片段并测序。序列分析发现,不同代次鸡胚尿囊毒间S1基因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均较高,达98.4%~100%; S1基因的突变以点突变为主,从第7代开始,至50代共有20位核苷酸发生了变化,突变率为1.04%。  
其他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