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和机动化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使居民工作生活更加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久坐和缺乏身体活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生活特征之一。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慢性非传染疾病取代了急性传染病,成为城市公共健康的首要威胁。我国在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应把健康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与此同时,步行作为一种重要的身体活动形式,具有安全性和便捷性等特点,能够帮助人们改变久坐和缺乏身体活动的生活方式,减少肥胖风险,有助于居民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现有文献证明了通过对建成环境的优化来促进居民身体活动的可行性,但国内对该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通过探究城市建成环境各个维度与居民步行之间的关联,不仅具有一定意义的学科基础,同时也是编制健康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建成环境、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本文介绍了一项旨在调查中国大城市住宅小区建成环境对居民步行影响的研究结果。首先,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武汉市主城区107个住宅小区3178名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及步行活动进行了汇总统计,并初步探究了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与步行的相关性关系。之后,使用客观度量的方法对107个住宅小区建成环境六个维度的指标进行了计算,包括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公交便捷性以及绿地覆盖情况,并对建成环境各维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使用二元逻辑回归以及有序逻辑回归的方法检验了建成环境六个维度对居民休闲步行和功能步行概率和时长的影响,并将研究结论与现有文献之间进行了辨析。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1)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对步行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不同类型的居民在步行行为上有明显差异;(2)密度对步行的影响结果与西方国家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人口密度的增加能够促进功能步行,但会阻碍居民的休闲步行;(3)设计与目的地可达性的结论均对现有文献的结论进行了支撑,步行友好的街道设计与高公园可达水平都能够增加居民的步行偏好;(4)多样性、公交便捷性与绿地覆盖的结果使相关研究的结论更为精细化,POI设施的多样性能够促进居民功能步行,但数量的增加则会对步行活动造成阻碍;公交站点密度的增加将促进居民的休闲步行,地铁站点可达水平的增加则将对两类步行活动造成阻碍;对于绿地覆盖,居民的休闲步行活动同时受到小区内部与缓冲区绿地的影响,而功能步行则主要受到缓冲区绿地的影响。一个覆盖比例高,并且质量较低的绿地是更适宜步行的绿地覆盖环境。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得到以下政策启示:(1)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人口均匀分布;(2)引导行人优先、以人为本的“大街区”建设模式;(3)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合理优化城市公园配置;(4)推动步行系统与公交对接的公共交通供给优化;(5)增加中心城区绿地供给,改善边缘区成片绿地的形态。
本文介绍了一项旨在调查中国大城市住宅小区建成环境对居民步行影响的研究结果。首先,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武汉市主城区107个住宅小区3178名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及步行活动进行了汇总统计,并初步探究了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与步行的相关性关系。之后,使用客观度量的方法对107个住宅小区建成环境六个维度的指标进行了计算,包括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公交便捷性以及绿地覆盖情况,并对建成环境各维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使用二元逻辑回归以及有序逻辑回归的方法检验了建成环境六个维度对居民休闲步行和功能步行概率和时长的影响,并将研究结论与现有文献之间进行了辨析。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1)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对步行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不同类型的居民在步行行为上有明显差异;(2)密度对步行的影响结果与西方国家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人口密度的增加能够促进功能步行,但会阻碍居民的休闲步行;(3)设计与目的地可达性的结论均对现有文献的结论进行了支撑,步行友好的街道设计与高公园可达水平都能够增加居民的步行偏好;(4)多样性、公交便捷性与绿地覆盖的结果使相关研究的结论更为精细化,POI设施的多样性能够促进居民功能步行,但数量的增加则会对步行活动造成阻碍;公交站点密度的增加将促进居民的休闲步行,地铁站点可达水平的增加则将对两类步行活动造成阻碍;对于绿地覆盖,居民的休闲步行活动同时受到小区内部与缓冲区绿地的影响,而功能步行则主要受到缓冲区绿地的影响。一个覆盖比例高,并且质量较低的绿地是更适宜步行的绿地覆盖环境。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得到以下政策启示:(1)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人口均匀分布;(2)引导行人优先、以人为本的“大街区”建设模式;(3)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合理优化城市公园配置;(4)推动步行系统与公交对接的公共交通供给优化;(5)增加中心城区绿地供给,改善边缘区成片绿地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