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质活性粉末混凝土配比与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737101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以其密实度高、孔隙率低而闻名于世。特别是RPC所具有的优良的力学性能、良好的韧性和耐久性以及环保和经济性能,从产生之日起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特别是RPC相当高的抗压强度、良好的韧性迎合了房建、桥梁、地下工程等领域的苛刻需要,导致其在工程界的需求有愈演愈烈之趋势。RPC是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HPC)的一种,是在提高普通混凝土的性能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混凝土。RPC虽然较普通混凝土强度提高很多,但是质量只是略微降低,满足不了许多情况下对材料强度高并且质量轻的要求。基于此,本文致力于轻质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及其力学性能研究,目的是掺入轻质材料,在RPC强度降低不至于太大的情况下,能大幅度地降低混凝土的质量。本研究前期通过调节拌合物用水量来探索在本实验室条件下的RPC配合比。在RPC配合比基础上,选择泡沫和陶粒这两种轻质材料来降低RPC质量。但由于泡沫本身材料的有机性和工艺操作的局限性,不容易保证泡沫与混凝土材料的充分融合,而且配制成的混凝土强度太低,所以排除了泡沫作为轻质材料的选择;陶粒具有坚硬的陶质外壳,密集的内部空隙,能够和RPC的原材料相互融合,制得的混凝土能够满足一定条件下轻质高强的要求。正如试验的猜想,随着陶粒的比例提高,所制得的陶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均与之成负相关的降低。其中,10%陶粒质量比例的混凝土的密度为2068.15 kg/m3,具有相当于C45的抗压强度和30.58GPa的弹性模量,较相应强度的普通混凝土密度要小。而且不同陶粒含量的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强度可以满足相应质量和强度条件下要求,本文把这种陶粒-活性粉末混凝土称为轻质活性粉末混凝土。轻质活性粉末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在原材料价格上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升高,但是考虑到其较普通混凝土的超强的耐久性能,轻质活性粉末混凝土还是具有很可观的经济优势的。研究表明,陶粒的添加,降低了 RPC的韧性,但总体上其韧性还是远大于普通混凝土的。之后,通过细观力学对这种轻质活性粉末混凝土分析,推导出相关模型的数学公式,从细观力学的角度对其作出了分析与研究。考虑到轻质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在同等强度要求下较普通混凝土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小的弹性模量,在降低地震作用方面有所贡献,通过两个抗震设计的工程实例计算,验证了轻质活性粉末混凝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震作用的猜想。最后,通过对陶粒的表里分析,提出了能够较陶粒更好的铁蒺藜骨料模型,这样制得的混凝土强度会更高,质量会更轻。
其他文献
树脂导光水泥基材料(Resin light conductive cementitious materials,RLCCM)是在传统水泥基材料的基础上复合了具有透光性能的树脂材料形成的具有良好透光效果的先进建筑材
长期处于各种河流、湖泊及海洋等复杂水环境下的混凝土等水泥基材料,易于遭受环境水侵蚀而发生混凝土耐久性退化和结构服役寿命降低等问题。为了揭示水环境下水泥基材料因钙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国内各大一线城市开始兴建地铁,现在正是沈
拉索能有效地发挥材料的最大力学性能,因此在预应力钢结构等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弦支结构体系以灵活新颖的建筑外形和高效的结构性能,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和应用。但是,
赣南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红砂岩层,其具有吸水会产生膨胀,强度迅速降低等特殊力学性质。在降雨后红砂岩边坡很容易发生破坏,这是因为雨水入渗是诱发红砂岩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分
目前国内外水泥用量对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的影响少有研究,人们只是大体知道水泥用量过多或不足对混凝土的质量是不利的,而具体关于水泥用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知之甚少。
在我国,建筑物的耗能总量在社会总耗能中占到接近三分之一的部分,同时住宅房屋通过围护结构产生的传热量可以达到建筑使用消耗能量的三分之二。进入21世纪,我国提出了新的节
钢板—混凝土组合梁作为组合结构的一种,具有良好的施工及使用性能,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针对钢板—混凝土组合梁受
混杂纤维混凝土(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HFRC)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同时掺入混凝土中组成的多相复合材料,利用不同纤维的特性针对性的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近年来,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住宅产业化将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材料和新型结构体系也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德国叠合式混凝土墙板,提出的新型叠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