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微草堂笔记(五种)》是清代中后期一部很独特的文言志怪小说,创作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终于嘉庆三年(1798年),前后延续十年之久。作者纪昀(字晓岚)乃是乾隆、嘉庆两朝的重要文臣和文化名人。《阅微草堂笔记》是他生前著录的唯一一部文学作品集,期间谈狐说鬼、间杂考辩,多有真知灼见、解颐妙语,形成了写实、诙谐、深刻的特点,成为我国清代文言小说史上的代表之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逐渐认识到《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研究成果亦不少,但总体来看,研究内容鲜少涉及《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宗教文化内容描写和纪昀的宗教观念等,本论文对此拟作初探。作为一部志怪小说,宗教文化内容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作用和地位很独特也很重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就故事文本来看,《阅微草堂笔记》篇篇不离佛道、章章皆有鬼怪,或寓指世事,或抒发感慨,其中不仅有纪昀等中高层文人对于佛、道二教的认识,也有乡野百姓眼中仙佛的存在状态,还有很多宗教文化内容都折射出当时的宗教环境和学术环境。纪昀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小说作品中,使之成为实现儒家传统道德和规范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以儒为本,释道补之”宗教观念的体现。纪昀一生,仕途波折,经历过荣枯咫尺间的生活,洞察世事、世故老道。他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之谈,世态感悟之语,假狐、鬼、僧、道之口,都写入了故事中,使得《阅微草堂笔记》的宗教文化内容描写别有风味。《阅微草堂笔记》宗教文化内容主要包括佛教仪轨、果报轮回观念、禅僧形象、道教法术、成仙故事的变异、道士形象等。纪昀对佛教仪轨的关注,其实寄托的是“慎终追远”的愿望,他希望借此用儒家之“礼”来规范社会秩序、重整世道人心。果报轮回故事中的“夙怨”故事明显受到佛经故事的影响,也表达了纪昀等人对客观世界朴素的认知方式。《阅微草堂笔记》中塑造的两类禅僧形象,曲折地表达了纪昀对禅宗的认识。对于道教法术“牒”和民间法术“扶乩”的记录是《阅微草堂笔记》中很有特色的故事,纪昀在创作中继承了这些法术原有的神奇作用,还增加了时代因素,深入挖掘了其文化内涵,突出劝导惩戒功能。此外,《阅微草常笔记》的成仙故事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一定变异,透露出了18世纪中后期中国经济生活的变化,以及百姓生活重点的变化。纪昀追求“实录”的创作风格,《阅微草堂笔记》从故事内容到写作风格都显示出鲜明的“求实”的审美品格,故事内容多取材于实际生活、语言简洁、文风平实。这种审美品格与当时“实学”大盛的学术氛围有很大关系,纪昀一直强调“实心励实行,实学求实用。”在宗教文化的题材选择上,尽量选择那些符合儒家传统道德标准,能够对社会有所裨益的内容;语言追求省净、简洁;文风平实,这些都是清代实学美学的具体体现。《阅微草堂笔记》不少故事颇富讽刺意味,纪昀借助宗教文化的力量辛辣地讽刺了道学家、儒林、官吏。留下了许多文学色彩突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优秀讽刺故事,形成了《阅微草堂笔记》天趣盎然,妙语解颐的风格。与《儒林外史》有很大可比性。特别是对那些道貌岸然的讲学家的讽刺,纪昀和吴敬梓都采取了言行相悖的讽刺手法,令人忍俊不禁。当然,二人所站的立场是不同的,纪昀并不反对科举考试,也并不反对理学,他只是希望修正其中不合理的部分。相较而言,就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来说,吴敬梓更彻底、更深刻一些。最后,《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宗教文化内容描写的比较研究,也是目前学界鲜少涉及的一个角度。《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同为志怪小说翘楚之作,两者采用了很多相同、相似的宗教文化内容,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如“画壁”故事和冥诉故事等。从中亦可看出纪昀、蒲松龄二人不同的小说观和写作手法。纪昀还专门针对《聊斋志异》创作了一些情节相似,结局却迥然有异的狐鬼故事,这表明《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影响,但是两者重点却截然相反,显示出不同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