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AC)是胆囊管梗阻及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及其周围炎症,根据《东京指南(2013)》(Tokyo Guideline2013,TG13)可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标准术式,对于轻度急性胆囊炎,LC治疗效果较好,然而,在炎症较重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中,因其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具有较高的中转开腹率,胆漏、胆总管损伤、肠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亦较高,治疗效果不够理想。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作为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渐取代传统的胆囊引流术式,目前在临床上已有较好的应用。TG13指出,对于中度急性胆囊炎可直接行胆囊切除术或经PTGBD治疗后择期行胆囊切除术,而针对重度急性胆囊炎指南推荐PTGBD术后择期行胆囊切除术。但是,PTGBD治疗后何时行LC目前尚无定论。 目的:探索急性胆囊炎经PTGBD治疗后行LC的最佳时机。 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1日期间因AC行PTGBD治疗后择期行LC的150例病历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标准共122例,查阅电子病历收集122例临床资料,基本信息包括住院号,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胆囊结石、腹部手术史;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及墨菲氏征;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WB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中转开腹及术后住院日。根据PTGBD术后实施LC的时间间隔将其分为A、B、C、D四组,其中30≤A组<45天,45天≤B组<60天,60天≤C组<75,75≤D组<180天,采用SPSS23.0版本统计软件,对于正态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设定检验标准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四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是否中转开腹及术后住院日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计122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56例,男女性别比为1.18;年龄均值为(66.8±13.3)岁,最小值30岁,最大值90岁;合并糖尿病24例,高血压58例,胆囊结石79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25例;中转开腹12例,中转开腹率为9.8%,中转开腹原因有粘连过重9例、术中损伤胆道1例、术中出血2例。两次手术时间间隔从30到180天,均值为(70.3±34.0)天。经PTGBD治疗24小时内有66例患者腹痛症状缓解,24小时腹痛症状缓解率为54.5%,经PTGBD治疗48小时内有108例患者腹痛症状缓解,48小时腹痛症状缓解率为88.6%。组A、B、C、D病例数分别为29(23.8%)例,29(23.8%)例,26(21.3%)例,38(31.1%)例。四组之间的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术者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四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日及是否中转开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PTGBD对中、重度急性胆囊炎治疗有效,能够快速缓解临床症状;2.与30-45天相比,急性胆囊炎经PTGBD治疗45天以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不能缩短手术时间,不能减少术中出血量,不能降低术后住院日及中转开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