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难治病之一。根据胃癌发生的“连锁学说”,即胃癌的组织病理学演变经历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发展过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或异型增生作为癌前病变已经被广泛接受。目前现代医学虽能通过根除HP及抗酸及营养支持,可以治愈胃黏膜炎症,但对已经进展至萎缩性病变患者,却无理想药物来逆转已经发现萎缩、化生或异型增生的病变,而中医根据整体观进行辨证论治,对本病有很好疗效。因此,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及社会效益。导师刘友章教授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以胃脘部饱胀、胀满或胀痛不适,伴有食少纳呆、嗳气,大便溏或排便不爽,消瘦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多将其归属于“胃痞”来进行辨证论治。其基本病机是由于素体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抑郁伤肝,横犯脾胃等多种因素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血不足,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致使脾胃生理功能失调,迁延日久则致本病。故在治疗上,刘教授多以健脾益气、养血和胃及生肌为法。胃炎Ⅰ号是刘教授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方剂,具有健脾益气,和胃生肌之功效,并已经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初步证实胃炎Ⅰ号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修复有一定的疗效,并有一定的抗上皮化生的作用。本实验研究以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及整合素β1(integrin-β1)为切入点,对胃炎Ⅰ号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进行更深入探讨,为胃炎Ⅰ号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可以为开发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中成药胃炎Ⅰ号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首次同时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组织MMPI及TIMP1mRNA表达及酶活性相互关系,以及两者在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中的协同作用机制。并对细胞外基质成分及细胞间黏附分子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在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本研究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中医学无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故文献研究首先从本病与中医对应病名及其沿革进行整理,并对古代历代医家及现代历代中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辩证分型以及治疗原则进行了系统论述。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疗技术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对其进展也进行了综述。实验研究部分,选用健康SD大鼠84只,雌雄各半。共分六个组:模型组24只,空白组12只,高剂量组12只,中剂量组12只,低剂量组12只,西药对照组12只。采用50μg/ml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避光自由饮用、3mg/ml雷尼替丁灌胃每天一次2ml、加上2天给食1天停食的饥饱失常综合造模法构建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20周。经病理检查模型构建成功后,高剂量治疗组给予5g/(kg·d)胃炎Ⅰ号,中剂量治疗组给予2.5g/(kg·d)胃炎Ⅰ号,低剂量组给予1.25g/(kg·d)胃炎Ⅰ号,西药对照组给予0.86 g/(kg·d)维酶素,空白组正常饮食。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MMP1酶活性,反向明胶酶谱法检测TIMP1酶活性,荧光定量PCR检测MMP1和TIMP1 mRNA表达,免疫组化定量检测整合素β1表达。结果:①光镜观察结果:模型大鼠胃黏膜腺体大小不一,结构紊乱,出现广泛的腺体壁变薄、腺体萎缩,腺体腔扩张、囊性变,未见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病变。空白对照大鼠胃黏膜腺体排列整齐紧密,未见胃黏膜坏死、腺体萎缩、肠化生及异常等病变。中剂量胃炎Ⅰ号治疗后大鼠胃黏膜腺体排列规则,未见明显胃黏膜坏死,可见个别腺体轻度萎缩、壁薄轻度囊性扩张等病变。低剂量胃炎Ⅰ号治疗后大鼠胃黏膜腺体排列不规则,出现较多的胃腺体壁变薄、萎缩,胃腺体腔囊性扩张,未见明显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病变。高剂量胃炎Ⅰ号治疗后大鼠胃黏膜腺体排列欠规则,出现少许的胃腺体壁变薄、萎缩,胃腺体囊性扩张,可见少许胃黏膜坏死,未见明显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病变。西药维酶素治疗后大鼠胃黏膜腺体排列欠规则,出现轻度胃腺体壁变薄、萎缩,胃腺体轻度囊性扩张,未见明显坏死、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病变。②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CAG模型大鼠胃黏膜MMP1mRNA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中剂量胃炎Ⅰ号MMP1mRNA表达明显上升,疗效优于低剂量和西药维酶素(P<0.05),基本接近空白对照大鼠水平(P>0.05);同时应用明胶酶谱法检测MMP1酶活性发现CAG模型大鼠胃黏膜MMP1酶活性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经治疗后高剂量和中剂量胃炎工号大鼠胃黏膜MMP1酶活性明显降低(P<0.001),低剂量胃炎Ⅰ号及西药维酶素对降低MMP1酶活性疗效不明显(P>0.01),其中以中剂量胃炎Ⅰ号疗效最佳,基本接近空白对照大鼠水平(P>0.01);③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CAG模型大鼠与空白对照大鼠胃黏膜TIMP1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间以及与模型大鼠胃黏膜TIMP1mRNA表达亦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应用反向明胶酶谱法检测发现CAG模型大鼠胃黏膜TIMP1酶活性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经高、中剂量胃炎Ⅰ号及西药治疗后大鼠胃黏膜组织TIMP1酶活性增加(P<0.01),其中以中剂量胃炎Ⅰ号疗效最佳,基本接近空白对照大鼠胃黏膜水平(P>0.05);④免疫组织化学定量法检测发现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组织整合素β1免疫组化显色平均数目和显色平均密度都增加(P<0.01),经高、中、低剂量胃炎Ⅰ号治疗后大鼠胃黏膜组织整合素β1免疫组化显色平均数目和平均显色密度都有明显降低(P<0.01),其中以中剂量胃炎Ⅰ号疗效最佳,基本接近空白对照大鼠整合素β1表达水平(P>0.05),此外西药维酶素对降低大鼠胃黏膜组织整合素β1免疫组化平均显色密度也有一定效果;⑤对指标相关性进行Spearman统计分析,发现MMP1酶活性与TIMP1酶活性之间呈负相关(r=-0.642,P<0.01);MMP1酶活性与整合素β1免疫组化显色平均数目及平均光密度均呈正相关性(r=0.753、P<0.01,r=0.638、P<0.01)。结论:①本实验采取综合造模法,虽能成功构建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但却有造模试剂对人体及环境有害等缺陷。因此在今后的实验研究中,可探讨更优越的造模方法。②本实验首次同时对MMP1及TIMP1的mRNA表达及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MP1及TIMP1主要在酶活性调节层次相互制约参与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MMP1和TIMP1酶的活性来调节细胞外基质的修复、再生等生理功能的。③本实验研究表明,整合素β1参与了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机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长期反复的损伤与修复过程使整合素β1的表达增加,以加强各种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并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作用,传递各种生长、分化信息,促进胃黏膜组织的再生。④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MMP1与整合素β1可能存在协同机制在CAG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中起作用,共同维持细胞外环境的稳定及对细胞的凋亡、再生、分化、增殖及衰老等生物学行为起调控作用。⑤本实验研究表明,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及修复作用。可通过调节MMP1、TIMP1酶活性及整合素β1表达等机制,促进大鼠胃黏膜的炎症恢复及逆转腺体萎缩等病理变化趋势。其中以中剂量胃炎Ⅰ号疗效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