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险的日益加剧可能会影响人们的主观生活感受,如何设计适当合理并且成效卓著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居民降低对风险的恐慌以提升整体的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完备且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社会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积极应对,也关系到我国城乡间协调发展等众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在既有的关于幸福经济学的文献中,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的完善有助于提升幸福感,因为社会保障既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社会又能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加上社会保障的幸福效应受到年龄、地区、户籍及收入等控制变量的影响,本文以验证社会保障水平影响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这一假设为基础,来研究两者的关系,希望找出改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这将会为我国建立以幸福感为导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指引。 本文采用CGSS(2010)大样本微观数据建立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社会保障的确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正相关性。并且通过分项分析和分群体分析本文有了其他发现。首先,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都分别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医疗保险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高于养老保险。此外,按照被访问者所处的地域,将样本分为东部和中西部居民两个子样本;再按照CGSS问卷中的问卷类型将被访问者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子样本;再次,根据被访问者家庭收入是否达到平均收入将其分为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两个子样本;最后,按照被访问者2009年周岁年龄将居民样本分为60岁以下的样本和大于包括等于60岁的样本。分别对以上子样本进行ordered probit回归,得到结论:第一,社会保障对东部地区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大于中西部;第二,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大于城市;第三,社会保障对低收入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大于高收入群体;第四,与60岁以上的群体比较,对于60岁以下的人群,社会保障对于其幸福感的影响更强。这些发现将对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方向的社会保障体制改进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实证结果,本文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在坚持以下原则的基础上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国民幸福。第二、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保证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第三、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及本土特征。第四、注重与参保者之间的交流,建立反馈机制,提升社会保障诉求能力。并且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改善:第一,进行横向扩展,完备社会保障项目,达到全面化,并提高其整合度;第二,突出重点社会保障项目的建设,以快速有效的提升整体的国民福利;第三,缩小社会保障群体间的差距,增加社会保障受益覆盖度;第四,优化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