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仿拟的认知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ndu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仿拟作为一种修辞格,它的研究虽不及隐喻那样备受关注。但近年来,仿拟现象频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此而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我们发现,前人从不同的方面对仿拟进行了探讨,而且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多关注仿拟的表面特征,如仿拟的分类、功能、仿拟与其它相关术语的对比研究。仿拟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手段,常使话语显得幽默、夸张、讽刺、新颖。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仿拟表达式(仿体)看起来似乎是不合乎语法或语义搭配不拢的,然而却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隐藏于这个语言现象背后的机理是什么?虽有少数学者,如徐国珍,对上述问题做过一些探讨,但这些分析或太过笼统或太含糊,因而无法对该问题做出全面而且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仿拟的生成机制和理解机制。全文共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为述介,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核心问题、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回顾了国内对汉语仿拟的研究,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思考的同时,作者提出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仿拟的生成动因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仿拟表达式为什么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第三章是理论框架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理论指导—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由于这一理论框架是一个全新的理论模型,所以作者从这一框架的理论假设、框架的含义及框架所涉及的几个限制等方面对这一分析框架进行了介绍。而后作者结合这一框架建构了仿拟的生成和理解框架。第四章是过渡部分。为了确保以下分析的合理性,对仿拟这一修辞格作进一步的观察。第五章是分析仿拟的生成机制。首先探讨仿体的构成方式,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三种形式:替代式、移动式、添加式。其次分析了仿拟生成的动因,最后根据我们所构建的仿拟生成的理论框架对仿拟现象进行具体分析。第六章是分析仿拟的理解机制。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仿体的理解是在本体与仿体相似性的基础上借助本体的拈连实现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说话人头脑中的信息意向和交际意向是仿拟生成的动因。尤其是话语的交际意向,如为了使表达显得幽默、夸张、讽刺,或简练等。·仿体是在意向性的主导下,通过语音和(或)语义相似的认定,从本体派生出来的。而这一派生过程是通过语素的替代、移动、添加等具体手段而实现的。·在仿拟的派生过程中,本体对仿体产生一定的限定,即本体把自己的某些特征(结构特征、语音特征)传递给仿体,而仿体则继承了本体的这些特征,从而使两者之间保持了最大的相似性。·通过相似性的感知,当仿体出现时,与之相对应的本体将在听话人的头脑中被激活。·被激活的本体通过相似性对仿体产生拈连的作用,从而使仿体不但能够被理解,而且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而这一切主要是通过人的心理感知功能而实现的。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除总结本文所得结论外,我们指出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期望能有更多的有关仿拟的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现有的决策模型大都建立在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这是一种纯粹理性的决策方式。但人并不总是完全理性的。采用前景理论代替期望效用理论作为决策模型,它更符合人类实际的决策
民法体系分为内在体系与外在体系,内在体系的价值取向导引外在体系,而外在体系的各个要素——概念、规范与制度构成内在体系的载体。随着社会基础的变迁,现代民法内在体系形
本文旨在描写并借助非线性音系学理论分析宜城方言中的声调,变调及轻声现象。宜城方言隶属于西南官话鄂北片。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系统地描写过宜城方言,关于此方言的变调和轻
在计算大坝运行期的温度场时,需要确定沿坝面的水温分布作为边界条件;另一方面,在水文与环境科学中湖泊、水库的水温分布也是影响许多水质指标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水库水温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具体实践和应用。若能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和方法,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欧姆定律的实质。文章探
本文研究隐喻在构建语言世界图景中的重要功能。 隐喻研究是当今语言研究的热门课题。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润饰语言的修辞手段。20世纪以来,各学科
近年来,金属与树脂之间的粘接在牙科修复中应用广泛,树脂粘接剂的使用能够促进金属与树脂间的化学性结合,使得它们之间的粘接强度大大提高。目前牙科使用的树脂粘接剂多属于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氛围相对比较浓厚,广西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通过调研,了解广西高校宗教信仰现状,掌握大学生宗教传播特点,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
美国既决事项规则包括请求权排除原则和争点排除原则,本文通过美国专利无效相关案例探讨请求权排除原则和争点排除原则的具体适用,并相应地分析了我国与既判力有关的司法规定,以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土地问题成为争议的焦点,积极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土地制度变迁理论作为马克主义理论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