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及社会问题。地球表面43%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110多个国家受土地荒漠化之害,全世界每年为此造成的损失达420亿美元之巨。早在1977年联合国内罗毕国际荒漠化会议就把北京列为荒漠化边缘化城市之一。日趋严重的沙尘暴,不仅影响北京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而且困扰现代城市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到非治理不可的程度。然而,目前我们对京津风沙源地区的沙漠化现状、成因、扩展趋势及其如何防治还不十分清楚。因此,必须对京津风沙源地区的沙漠化现状、危害及其成因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其荒漠化及其治理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京津风沙源治理的应对策略。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固沙造林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国家林业局沙化土地监测成果基础上,详尽分析了我国广大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类型、分布、扩展速度与趋势,土地沙漠化对生存空间、土地生产力、农村经济及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前述基础上,研究了京津风沙源地区沙漠化现状、危害、发展动态、传播路径及成因;对京津风沙源敏感地区荒漠化进行评价;并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初期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重点分析了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浑善达克沙地、乌兰察布高原、山西雁北、河北坝上地区等京津风沙源地区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京津风沙源地生态现状、资源潜力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本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可行性,并提出京津风沙源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论文主要结论包括:1、危害京津大部分地区的风沙,主要源自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500km、宽约600km的沙漠带;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处于加速发展的态势。中亚及蒙古国是影响北京的境外沙尘源地,广阔的西北和华北地区是影响北京的境内沙尘源地,包括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化草原及裸露耕地等是沙尘产生的主要源地;离北京最近的沙尘源地主要包括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浑善达克沙地、乌兰察布高原、山西雁北、河北坝上地区。2、土地沙化的成因较为复杂,我国北方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加之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干旱少雨,对土地沙化起到了加剧作用。然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容量的压力,滥牧、溢采、滥挖、滥垦及水资源的无序利用等人为因素是造成土地沙化扩展的根本原因。京津风沙源地区沙漠化的主要成因有:1)草场牲畜严重超载,导致草地严重退化;2)浑善达克沙地活化;3)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4)丰宁小坝子乡沙漠化;5)天漠沙丘降尘。3、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趋势及成因:①浑善达克沙地中,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三个荒漠化景观类型的面积增加到2362383.55hm~2,占总面积的74.9%,该地区向荒漠化趋势加剧。②近10年来,浑善达克沙地年平均温度一直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降水量则呈稳中略降的态势,从而引起沙地景观荒漠化的正向发展。③人口不断增长是荒漠化景观扩展的首要原因,而垦荒、过牧等人为因素都由此而派生。④多伦地区由纯牧业为主逐渐变为农牧交错区,并出现了多次大规模开垦,导致沙漠化加快。4、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5省(区、市)的75个县(旗、区),采取退耕还林、禁牧舍饲、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措施,恢复了北京周围地区的林草植被,减轻了环北京地区的风沙危害。5、京津主要沙尘源地的防沙治沙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典型地区和示范工程包括:①内蒙在阴山北麓建起长300km,宽50km的绿色生态屏障,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营造了长400km的防护林带,②丰宁小坝子风沙通道综合治理,共造林2.2万亩,其综合治理经验和成效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使昔日荒漠之地成为绿树成荫的江南山村,③乌兰察布盟实现了从毁林开垦到退耕还林的转变。1994年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致使90%的土地沙化,53.3万hm~2耕地严重风蚀,农牧民失去生存条件,乌盟后山数万人沦为生态难民。2000年,受全国关注的20万生态难民实现逐步回迁,④山西沿京大通道和桑干河两岸构筑起百万亩遏制风沙东进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起到良好的防风阻沙作用,⑤河北坝上,内蒙古浑善达克和山西晋北地区,经过集中连片大规模治理,生态防护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6、目前我国在沙漠化防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管理体制不顺,协调难度较大;2)政策补偿机制不活、优惠措施不到位,难以调动全社会力量防沙治沙;3)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治理工作进展缓慢;4)对沙区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约束不力;5)治沙组织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7、京津风沙源防治对策及措施主要有:1)建设三道屏障,遏制土地沙化:①对现有的沙地植被、荒漠植被进行保护;②因害设防,沿八大沙漠及四大沙地周边建立大型防风固沙林草带③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及沙化耕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2)以人为本,创新思路:①鼓励有关部门加大对沙区现有基本农田、草场的建设力度,提高单产;②实施封(沙)山育林,解决农村的能源及燃料问题;③采取生态移民,封山绿化等手段,对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地方病严重的不适宜生产、生活的高寒、高山及偏远地区,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异地搬迁,政府划定基本农田、补助房舍建设等措施;④鼓励群众增加农田收入;⑤把国家的生态目标和群众的增收致富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3)治沙工程管理责任到人:①实施地方政府工程管理责任制;②加强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③做到三个责任人到位;4)健全六大体系,完善管理手段:①健全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②完善政策体系③健全科技支撑、技术推广体系;④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荒漠化、沙化监测和预警体系,实施有效监控,实行定期通报制度;⑤健全执法体系;⑥履约治沙国际合作体系。8、我国今后应进一步开展沙漠化研究的主要问题:①研究防沙治沙如何与全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步推进的问题,以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切入点,解决防沙治沙工作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②研究不同气候带沙化成因,要按照轻重缓急,因害设防的要求,对全国沙化土地进行科学区划,分类施策,工程布局;③研究分析导致“五滥”的深层次原因,从土地沙化形成的根源入手,解决防沙治沙的治本措施:④研究如何把治沙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从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的政策机制入手,解决防沙治沙的原动力问题;⑤研究如何做到守土有责,失土受罚,保土受奖,建立从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入手,解决防沙治沙的责任制问题;⑥研究如何从加快沙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入手,解决沙区经济发展与农牧民增收致富问题。总之,应针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出台新办法,实现新突破。总结建国以来防沙治沙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防沙治沙必须从导致沙化的源头抓起,以人为本,综合治理,在充分考虑沙区农牧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上,综合林业、农业、草原、水利、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等多项措施,保护优先,以防为主,分类施策,建设三道屏障,从而遏制土地进一步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