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围术期静脉输注乌司他丁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探讨乌司他丁对术后谵妄可能的预防机制。方法: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与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择期拟行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96例,年龄大于70岁,ASAⅡ或Ⅲ级。1例患者因术中更改麻醉方式、1例术后接受术后镇痛,2例患者因术后转入ICU而均退出研究,最终92例患者完成本临床研究,这9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干预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术前和术中均没有使用苯二氮卓类或抗胆碱能药物,术后患者均转入骨科病房,所有患者均没有使用术后镇痛泵。所有患者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2 L/min。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脉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和体温,麻醉方式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侧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行腰硬联合麻醉穿刺之前,患者取平卧位,先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髂筋膜间隙阻滞(局麻药为0.375%的罗哌卡因20ml)。髂筋膜间隙阻滞成功后,病人取侧卧位,均选取L3~4间隙为穿刺点进行腰硬联合穿刺阻滞,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回抽有脑脊液且脑脊液通畅流出后,以20-30s恒速注入0.5%罗哌卡因等比重液2.0-2.5ml。U组患者于切皮前、术后第1天和第2天分别静脉泵入乌司他丁5000u/kg,10min静脉泵入;C组在同一时间点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2、3天,每天两次(上午7时-9时,下午16时到18时)由同一名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采用意识错乱评估法(CAM)评定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诊断标准为:(1)精神状态急性改变伴波动性;(2)注意力障碍;(3)思维混乱;(4)意识水平改变。(1)和(2)同时存在,加上(3)或(4)的任意一个,即可诊断为术后谵妄。分别于麻醉前(T0)、术毕(T1)和术后第3天(T2)采集外周静脉血5ml,室温下静置2h后,4℃下以3600×g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于-80℃冻存待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和S100β的水平。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GraphPad Prism7作图。本研究中涉及研究数据涵盖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有计量资料均先评估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多时间点(麻醉前、术毕和术后第3天)的相互比较利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P<0.05(双侧)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文化教育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液量、去氧肾上腺素用量、罗哌卡因总用量、骨折类型及手术类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在对照组(C组)46例病人中有13例发生了术后谵妄,术后谵妄发病率为28.2%,而乌司他丁干预组(U组)有2例发生了术后谵妄,术后谵妄发病率为4.3%;U组术后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见表2和图2。分别于麻醉前(T0)、术毕(T1)和术后第3天(T2)采集外周静脉血5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和S100β的水平。C组患者术毕和术后第三天血清促炎因子IL-6的表达较术前显著上调(P<0.05),U组患者术毕和术后第三天血浆IL-6水平显著下调(P<0.05),见表3和图3。两组患者T1和T2血清促炎因子IL-10的表达较T0显著上调(P<0.05);两组患者T1和T2血清IL-10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和图4。C组患者T1血清S100β的表达较T0显著上调(P<0.05),T2血清S100β表达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对比,U组患者术毕血清S100β水平显著下调(P<0.05),T2两组患者血清S100β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和图5。研究结果表明乌司他丁能够显著抑制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血清中促炎因子IL-6和神经凋亡相关蛋白S100β的过度表达,而并不抑制术后血清中抗炎因子IL-10的上调。结论:乌司他丁能够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促炎症因子IL-6和神经凋亡相关蛋白S100β的过度释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