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世界文学名著《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三个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从德国功能主义的角度探索不同译本的特色,从而进一步指出功能主义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除开引言和结论,本论文共分为四大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相关的文学资料。首先,原文作者马克·吐温的生平和文学生涯在本章中得到概述;其次,本章介绍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相关情况及其在中国的翻译情况;最后,本章对这三种译本及其作者进行了介绍,并且论述了本文从众多译本中选择这三种译本进行比较的缘由。第二章重点介绍德国功能主义翻译观。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概述了德国功能派兴起的背景;第二,重点论述了功能派主要成员赖斯、弗米尔、曼塔利及诺德的译论主张;第三,概述了功能主义在国外,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作者运用功能主义,对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证实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翻译目的、接受对象,以及文本功能等的不同,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功能主义认为,翻译是一种多语言、多文化的行为,以翻译目的作为其首要原则,并涉及原作、译者、译文读者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应该从多层次对译文进行评价。首先,论文从意义方面对三个译本进行比较。无论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意义总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功能主义强调以翻译目的作为翻译的首要考虑因素,但并不否认忠实于原文本身就是一个目标,而且这正是大多数传统的文学翻译者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其次,论文从风格方面对译本进行比较。对文学作品而言,风格的重要性不亚于意义。《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大量采用的方言土语是本书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种风格已经成为该书灵魂的一部分。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受翻译目的、接受对象等问题的影响,三种译本对风格的处理各有不同。最后,本章还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对译本进行了比较。功能主义强调翻译过程中以交际为目的的跨文化转化,对于《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这样以地道美语方言土话写成的小说,其中蕴含的美国文化不可忽视。各个译本在对该文化进行传递时采取了不同的归化或者异化策略,以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功能主义,以此说明功能主义所倡导的“功能加忠诚”的翻译标准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在目的论基础上完善起来的德国功能主义强调原文、译者、译作及译文读者等各个要素之间动态关系的协调,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对今后的文学翻译及文学翻译批评,这是一种新的可能性,和新的启示。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