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荆钗记》位列四大南戏之首,从其搬上舞台之后,就一直是雅俗共赏、持续传播的优秀经典剧目,在现代的传统剧目改编过程中,也一直被高度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现代改编过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荆钗记》位列四大南戏之首,从其搬上舞台之后,就一直是雅俗共赏、持续传播的优秀经典剧目,在现代的传统剧目改编过程中,也一直被高度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现代改编过程,既包含着有关戏曲文学从传统到现代的演绎思想,也体现着现代审美需求对传统经典戏曲重新改造的诸种要求。本文主要从梳理《荆钗记》在现代的改编状况入手,通过对这一剧本与其改编本的深入解读和研究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戏曲文学在现代传播中的“改编”,以及这些改编作品被认识和研究的过程,并从中探索一些戏曲改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荆钗记》的情况及其改编状况,指明研究《荆钗记》现代改编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指出本文的研究目标;第二部分介绍已有的《荆钗记》现代改编概况,包括对于各个改编本的介绍和关于现代改编的已有相关研究。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分析《荆钗记》现代改编的艺术创新和艺术缺陷。其中第三部分主要论述《荆钗记》现代改编的艺术创新。这一部分涉及到情节结构的变更、关目漏洞的弥补、人物形象的变化以及伴唱手法的运用等四个方面。第四部分则讨论《荆钗记》现代改编的艺术缺陷,主要内容是关于关目漏洞的“合理”延续和情节简化时的容量受损两个板块。第五部分介绍的是《荆钗记》在改编后的舞台呈现状况。这一部分立足于《荆钗记》的现代舞台呈现,从古典韵味与现代舞台布置、传统造型与新的形象设计、以虚为实与充分的虚实结合展示出这一剧作在现代舞台表演上的特色。结论部分从《荆钗记》的现代改编说开去,探讨中国古代戏曲在进行现代改编时面临的难题,并试图寻找解决的途径。
其他文献
丁澎(1622—1691之后),字飞涛,号药园,回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后因科场案牵系,流徙靖安五年。放归后,以诗
在明代戏曲史上,徐复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戏曲作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戏曲理论主要散见于其随笔性杂著《三家村老委谈》(又称《花当阁丛谈》)和他辑评的《南北词
夏竦,江西德安人氏,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以骈文创作著称于世,甚至有“四六集大成”之说。其为人勤学好读,博闻广识,遇事干练,多有政声,但因其行事多希合上旨,少有抗言慷慨
马丽华“西藏系列”散文描写西藏的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人文历史……全方位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心路轨迹。在关注西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同时,马丽华也倾注了自己
游泳出发台变成现在加扶手和起跳器的大板面已经被国际游泳联合会允许。在这种游泳出发台的改变形势下,蹲踞式出发技术将会被世界优秀的游泳运动员所应用。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
昌耀是中国当代一位重要的诗人,他诗歌文本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气质和苦难意识,对西部物象的体悟及个性话语的坚持被称为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特例和对西部时空的图解。在长约半
当代流行歌词与唐宋词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这就使得两者之间有了很多“共同语言”。当代流行歌词若能向唐宋词诗意化的词境、词心回归,不但有助于扩展当代流行歌词内
游仙诗发端于先秦,历经秦汉的发展,在魏晋时期的文坛上大放光彩,学术界在对游仙诗的整体及个案研究方面,都有许多不容忽视的成就。本文以对游仙诗的整体梳理为基础,对游仙诗的嬗变
本论文采用文本细读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历史记载和文学加工的双重交织,以清末民初小说为关照对象,结合数量众多的关于彼时小说评论的相关理论文章,试图从小说文本中还原
<正>在中国如果一个人走上管理者岗位,他们都会在借鉴和学习了一定管理知识的基础上信奉、秉承和践行自己的管理哲学。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所受的教育有差异,所以会表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