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随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基本完成,灾区建设进入后重建时期。在这一时期,尽管灾区基本恢复任务已经完成,但是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诸多次生地质灾害已在舟曲、龙池、映秀、清平等重灾区再添新愁,灾区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因此,此时对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研究、为灾区各县生态重建和产业重建提供理论支持,对灾区下一步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本论文作为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项目“汶川地震灾区生态重建与产业重建的空间协调与创新推进路径研究”的一部分,对后重建时期汶川地震极重灾区10个县(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不仅能够为灾区的发展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还能够进一步丰富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的理论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10个县(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文章开篇描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本文认为,对后重建时期灾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际情况,能够为灾区后重建时期产业的选择和产业创新推进路径研究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对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对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加以总结。文章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研究四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另外,文章对后重建时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科学发展观、有关区域发展理论以及几种主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等进行简要概述;接着论文又分别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态和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灾区资源环境总体状况进行了评述。
然后,根据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各县(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展的现状特点,构建了与灾区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紧接着以该体系为基础运用矢量分析法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1)平武、安县、绵竹、什邡和青川五个县(市)当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超载;(2)汶川、茂县虽然还没有超载,但是离差值非常小,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接近满载状态,应当引起足够重视;(3)北川、彭州、都江堰三地目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虽然还没有出现超载,但由于离差较小,未来几年在资源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空间较小,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之后论文又对结论进行了验证分析。
最后,论文根据前文描述的问题及后重建时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各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分情况,提出了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打造环境友好产业;促进灾区可持续发展;加强灾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合理控制人口水平;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机制等五条提高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本论文作为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项目“汶川地震灾区生态重建与产业重建的空间协调与创新推进路径研究”的一部分,对后重建时期汶川地震极重灾区10个县(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不仅能够为灾区的发展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还能够进一步丰富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的理论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10个县(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文章开篇描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本文认为,对后重建时期灾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际情况,能够为灾区后重建时期产业的选择和产业创新推进路径研究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对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对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加以总结。文章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研究四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另外,文章对后重建时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科学发展观、有关区域发展理论以及几种主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等进行简要概述;接着论文又分别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态和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灾区资源环境总体状况进行了评述。
然后,根据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各县(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展的现状特点,构建了与灾区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紧接着以该体系为基础运用矢量分析法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1)平武、安县、绵竹、什邡和青川五个县(市)当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超载;(2)汶川、茂县虽然还没有超载,但是离差值非常小,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接近满载状态,应当引起足够重视;(3)北川、彭州、都江堰三地目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虽然还没有出现超载,但由于离差较小,未来几年在资源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空间较小,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之后论文又对结论进行了验证分析。
最后,论文根据前文描述的问题及后重建时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各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分情况,提出了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打造环境友好产业;促进灾区可持续发展;加强灾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合理控制人口水平;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机制等五条提高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