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迪斯·华顿(1862-1937),美国杰出女作家,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文坛,其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善于描写社会与道德力量对于人物命运的影响,以简洁的文字展示道德冲突与社会习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纯真年代》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于1921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华顿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女作家。这部作品创作于一战后,但故事的背景却设置在19世纪80年代的纽约。通过对青年律师纽兰与一对表姐妹间爱情故事的描写,生动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纽约上流社会的生活。在描写社会风俗的同时,华顿也将自己的伦理思想蕴含在作品当中。一战前作品中,华顿多强调个体伦理价值的实现,而在《纯真年代》中,华顿表现了对老纽约稳定的伦理价值体系的怀念。经历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动荡,华顿试图在实现个体伦理的主体地位与集体伦理中寻找平衡点。本文将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通过对《纯真年代》中伦理关系的梳理,探讨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时代价值。本文由导论部分、正文部分及结论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伊迪斯·华顿的生平及其著作,重点梳理国内外学者对《纯真年代》的研究成果,陈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及研究内容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包括四章。第一章是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以及华顿的伦理思想的阐述。本章首先从三个方面对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进行介绍:首先是其概念及主要内容;其次是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最后一个方面是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运用到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可行性。本章还梳理了小说作者华顿的伦理观,华顿伦理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当时社会伦理环境的影响,作者经历了战前与战后新旧伦理观转换的时期;另一方面出身于上流社会的华顿从小受宗教伦理思想的熏陶。第二章分析了《纯真年代》中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主要介绍了当时纽约社会的伦理环境,以及这种伦理环境对各主要角色生活及其最终伦理选择的影响。通过阐释家庭伦理、消费伦理、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可见在等级制度严明的老纽约社会,伦理环境的制约作用决定着人物的命运。通过对三位主要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必然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伦理观念对人有着塑造的作用。个人力量对社会伦理环境的反抗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第三章主要从人与他人的伦理关系角度阐释作品。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必然会建立某种伦理关系,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身份,而不同的伦理身份又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责任。本章首先分析了纽兰与梅的伦理关系,他们通过婚姻在社会上建立了伦理身份,虽然他们的结合在当时的社会中堪称完美,但这却无法缩短他们思想的差距。而纽兰的伦理身份也决定了他与艾伦之间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因为伦理身份的打破必定会引起伦理混乱,尤其在纽约这样一个伦理体系稳定的社会中,伦理身份的变换所造成的后果是个人难以承担的。这也是本章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分析了作品中人与自我的伦理关系。通过分别对纽兰与艾伦所面临的伦理困境进行阐释,更加清晰地展现了人物在面临两难选择时的心理状态。最终纽兰放弃了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维护了家庭的完整,在平静与安稳中度过了人生;而艾伦虽与丈夫离婚,但却在纽约找不到立足之地,只能孤身生活在欧洲。他们对个人欲望的妥协换来的是家族名誉与社会安稳。第三部分为结论,该部分主要对以上的论述进行总结,点明本文的主旨及意义。在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纯真年代》的创作意图不仅仅在于对老纽约风俗习惯的回忆,而是为社会伦理结构变化提供方向。个体的伦理诉求不可忽视,但个人伦理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只有将个人的伦理追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结合起来,个体的多样性才有可能实现。这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同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