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羞怯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适度的羞怯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如果羞怯过度,就可能对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伴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及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这一阶段也是比较容易出现羞怯的时期,可能会给个体的适应与发展带来某些困扰。因此,关注这一阶段个体的羞怯问题,分析其羞怯的结构与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价值。纵观国内有关羞怯的研究,虽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从基本术语的使用上,对于“shyness”的翻译存在分歧,有的翻译为“羞怯”,有的译作“害羞”,翻译的差异实质反应的是人们对“shyness”内涵把握的模糊与不精确;从研究对象看,目前已有研究对小学生、大学生的羞怯问题关注的较多,对羞怯相对高发的初中阶段则研究较少;从测量的工具上看,国内已有的羞怯量表大多是对国外羞怯量表的再修订,没有深究文化因素的影响,年龄的针对性也不够强;从研究的视角看,学者们虽然十分重视对羞怯的影响机制的探讨,但大部分研究囿于心理社会学的范畴,关注环境与个体心理因素对羞怯的影响,近几年有几项基于脑电活动探察羞怯脑机制的研究,但从遗传学角度探讨羞怯的遗传机制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而国外该领域的探讨已有近30年的历史,且从早期的定量遗传学发展到现在的分子遗传学阶段,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从国外的已有研究来看,定量遗传学研究较多,分子遗传学研究相对较少,且已有的研究多基于对单基因的分析,很少考察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对羞怯的共同、复杂的作用,关注的问题十分有限。鉴于此,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词源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社会学、及分子遗传学等研究方法与技术,系统考察初中生羞怯的结构、特点及遗传与环境对其影响与作用的方式,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理论研究:首先,基于对西方“shyness”概念的剖析,从词源学的角度对“shyness”的翻译、使用进行释义与解读,为该领域研究术语的统一与概念的准确把握提供学理依据;其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国初中生羞怯量表的理论构想以及遗传与环境影响羞怯的理论假设。(2)实证研究1:以山东省济南市、德州市3所学校1237名城乡初中生为被试,编制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针对初中阶段的羞怯量表,该量表力求达到既体现出羞怯的普世性特征,又能揭示出中国文化对羞怯表达的影响,并能突出初中阶段羞怯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以该量表为测查工具,进一步揭示当前初中生羞怯的特点;(3)实证研究2: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山东省潍坊市两所初中抽取初始被试891名,从中筛选出两端各20%的被试构成羞怯高分组和低分组,剔除无效被试后,最终得到高低羞怯组被试共267人(高羞怯组133名,低羞怯组134名),以基因和父母教养方式为具体的遗传和环境指标探讨遗传和环境对羞怯的影响机制与作用方式。其中,基因通过采集被试的唾液样本提取DNA,由专业的生物技术公司利用美国Sequenom公司的MassARRAY系统对10个候选基因位点进行SNP分型。运用SPSS17.0、SHEsi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与“害羞”相比,“羞怯”一词更能实现与“shyness”的概念对等,更能恰当、准确地反映“shyness”的内涵。(2)自编的《初中生羞怯量表》包括自我表现性羞怯、指向陌生人羞怯、面对负性评价的羞怯、面对异性的羞怯、谦和性羞怯5个维度。该量表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羞怯是一个既具有普世性同时又具有文化差异性和年龄特异性的多维构成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随后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羞怯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初中生羞怯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在谦和性羞怯、面对负性评价的羞怯维度上水平偏高。初中生羞怯的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在年级上不存在实质性差异;但在性别、城乡、独生与非独生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概言之,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农村显著高于城市;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4)初中生羞怯具有遗传与环境基础,遗传与环境作用于羞怯的方式或途径非常复杂,既存在某些遗传基因与环境的主效应,又存在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加效应及综合效应。而且,具体到羞怯的不同维度,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有些维度和遗传基因关联相对较为密切,而有些维度与遗传基因关系甚微,更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