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时期的社会公共艺术教育,由于认知的不充分、资源的有限性、传播媒介的限制、生产主体的政教目的等因素,使得其“公共性”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直到互联网时代,社会公共艺术教育利用网络技术和思维,实现了实践主体、内容形式、时空结构等方面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发展。本文将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公共艺术教育看成一个“生产——传播——消费”的完整过程。同时,也以之作为整篇文章的理论框架,在整体的、系统的眼光下,结合艺术生产等理论对具体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社会公共艺术教育的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文章聚焦社会公共艺术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特征”,重点讨论了它在社会公共艺术教育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各环节中的呈现。互联网时代,社会公共艺术教育生产环节主体的“大众化”带来的是生产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生产时空的限制在网络媒介的帮助下被打破。与此同时,社会空间也发生重构。另外,生产环节作为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它的变化也会引起系统中传播和消费环节的变化;在社会公共艺术教育的传播环节,网络媒介的发展使得传播主体加入新的成员,原来的受众有了“发声”的权利,成为传播主体的同时获得权力。在传播更加开放、多样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互联网的隐形枷锁,传播的主动中混杂着被动;生产和传播环节的变化同时还共同作用于消费环节,使得消费对象更加多样和易得,促进了社会公共艺术教育“公平性”和“公共性”的实现。互联网时代,社会公共艺术教育的消费更加轻松,这使得人们能够关注个体需求,并在这种关注和消费中构建自我认知,在免费共享和知识付费的浪潮中获得不断的、个性化的消费,并随着数据流而“流化”。社会公共艺术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特征体现出来的是它自身不断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的进步,是人的充分发展。